顶慧笔学 - 科幻小说 - 文字游戏在线阅读 - 第42节

第42节

    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崔颢的《黄鹤楼》,也就是“回到过去的我”留在桃花源石门的线索。

    黄鹤楼不仅是观赏胜地,从北宋至上世纪中期,还曾是道教的名山圣地,相传此楼为吕洞宾传道、修行、教化的道场。《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言:“吕祖以五月二十日登黄鹤楼,午刻升天而去。故留成仙圣迹。”

    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指明黄鹤楼以军事目的而建。不过,据《极恩录》记载,此楼原是酒楼,并有个神异色彩的传说。

    《江夏县志》所引的《报应录》描述,南北朝时期,有位姓辛的商人,建个酒铺,以卖酒为业,生意不温不火。好在辛老板为人淳朴忠厚,买卖做得童叟无欺,倒也能维生糊口

    话说夏日正午,酒铺外站着一位身材魁伟,衣着褴褛的乞丐,神色从容地问辛氏:“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

    辛氏没有丝毫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乞丐将杯中美酒一饮而尽,高呼“好酒”扬长而去。店小二本想阻拦要钱,却被辛老板阻止:“一杯酒而已,都有不容易的时候,何须放在心上。”

    谁曾想此后,乞丐每天正午,都来讨杯酒喝,既不言谢也不逗留,引得店小二也好、食客也罢,诸多不满,几次要收拾乞丐。

    唯独辛老板,丝毫没有厌恶恼火,干脆亲自端酒等候,毕恭毕敬将酒送至乞丐手中。

    如此过了半年,这一日,乞丐喝了酒,用乌油油的袖子擦着嘴:“我欠你半年酒钱,没钱还你,就送你一幅画吧。”

    未等辛老板推辞,乞丐从用来乞讨的竹篮里拿出一枚橘子,用剥了的皮,在墙上画了只仙鹤。因为橘皮是黄色,所画仙鹤自然也是黄鹤。

    画毕,乞丐端详片刻,满意大笑而去。自此,再没出现。

    店小二嫌黄鹤画得腌臜,污了墙壁,正要擦掉,辛老板却视若珍宝:“这不是一只黄鹤,而是一颗知恩图报的心。”

    正巧,有桌客人,酒至微醺,吟诗高歌助兴。

    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那只画里黄鹤,随着歌声,合着节拍,翩翩起舞,着实异景。

    自此,辛老板的酒铺名声大噪,慕名而来的客人络绎不绝,生意也愈发红火。辛老板由此积攒了很多财富,成了当地富豪。

    更难得可贵的是,辛老板并没有因此得意忘形,待客更加谦恭。遇到灾年,开铺施粥赈灾,接济灾民,深得百姓、官绅、文人雅士尊重。

    十多年过去了,辛老板每天正午,都会站在酒铺前,望着赠画乞丐当年所来方向,端酒等候。

    直到有一天,乞丐依然衣衫褴褛,唱着歌飘然而至。

    辛老板大喜:“恩公,您赐我一生用不尽的财富,我愿供养您,竭尽所能满足您的要求。”

    乞丐“呵呵”一笑:“穷而不失礼,富而不忘本。如此品性纯良,这些钱财,本就是你该得罢了。不过呢,我的宝贝坐骑在这里待得久了,也该随我而去。”

    说罢,乞丐从腰间抽出笛子,吹了首曲子,旋律美妙至极,竟不似人间凡乐。

    须臾,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中黄鹤随着白云飞到乞丐身旁。乞丐爱怜地摸着黄鹤,跨上鹤背,腾空而去。

    辛老板为了怀念这位仙人,用赚下的银两在黄鹄矶上修建了一座楼阁。起初人们称之为“辛氏楼”,后来便称为“黄鹤楼”。

    崔颢的千古佳句《黄鹤楼》,也是因此传说,兴之所至,挥毫而成。

    “月饼,除了那个传说,我实在没看出黄鹤楼有什么不同。”我擦着满头大汗气喘如犬,“格局很周正,也没看出有什么机关暗门。

    月饼摸出根烟刚想点着,估计是琢磨着旅游景区抽烟有碍公德,很惋惜地塞回烟盒:“这事儿我不专业啊!要不你再琢磨琢磨?或者像《望庐山瀑布》,根据诗词意境结合现实场景,推敲推理?”

    “50多米,五层啊!我都上上下下爬了好几趟了。内部72根圆柱,外部60个翘角,十多万片黄色琉璃瓦,两只铸铜的黄鹤……且不说和格局术数不沾边儿,就连崔颢的《黄鹤楼》,也没有什么关联。喏!你也看了,从楼顶往外瞅,这角度武汉三镇倒是看得清晰,但压根儿不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景儿啊。难不成让我唱首民谣,等着这两只铜鹤闻歌起舞,带咱们得道成仙嘛?”

    我没好气地揉着酸麻肿胀的小腿,正发着牢骚,黄鹤楼下的京广铁路列车呼啸而过,更是气不打一处来:“自古以来,但凡格局绝佳之处,讲究的就是个空灵寂静。这铁路都通到下面了,就算之前有什么,也都破坏掉了。”

    “那‘回到过去的你’留那首诗几个意思?”估计是天气太热,心头火燥,再加上一大早吃的热干面火辣干热,月饼也按耐不住火气,“怎么就这么没耐心?”

    “我哪知道为什么留那首诗!‘回到过去的你’当时肯定也在,你来跟我讲讲几个意思?”我闷着一肚子火,索性找个树荫坐着乘凉。

    月饼背着手阴张老脸不搭理我,自顾自看景儿拍照发朋友圈去了。

    得!我们俩这还没回到过去因为爱恨情愁黑化呢,这会儿就祸起萧墙矛盾重重了。

    “有唱歌的么?洗手间在那边,其余的游客跟好队伍。唱歌的同学,铜鹤这里集合。” “唱歌”是导游行话,其实就是上厕所的意思。

    不知道哪儿的旅游团,人人带着统一的旅游帽喜气洋洋,跟着导游听讲解:“我们看到的黄鹤楼,并非历史里的黄鹤楼。唐永泰元年黄鹤楼已具规模,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所以黄鹤楼又有‘国运昌则楼运盛’的说法。最后一座建于同治七年,毁于光绪十年。”

    导游讲得口干舌燥,游客们听得兴味索然,唠嗑的唠嗑,拍照的拍照,叽叽喳喳闹成一片,典型的中国式旅游团模式。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年重建,选址在距离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也就是我们今天来到的黄鹤楼。”

    我听得一怔,急忙起身尾随旅游团,想跟着蹭听。结果被旅游团的几个中年大姐满脸嫌弃地鄙视,只得作罢,灰头土脸地悻悻而回。

    不过,有件事,终于弄明白了——敢情我们忙活大半天,他娘的来错地儿了!

    “南少侠,你确定当了一年大学讲师?连这事儿都不知道?”月饼站我身后,语气里哪还有什么辣椒味儿?

    我头都不用回,也能想到月饼摸着鼻子,摇头晃脑满脸无奈的戏虐表情,于是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尽量使嗓音很低沉:“像你这种学渣,当然分不清古代历史民俗和古代地理建筑,是完全不同的两门课程!”

    “真正的黄鹤楼已经被武昌引桥了,请问南老师有何见解?”月饼模仿着认真听讲的学生口吻,“此刻,我的内心,满满的惆怅啊。”

    月饼这句话,突然间,让我有了很模糊的念头。那首《黄鹤楼》的八句诗在脑子里螺旋桨般转动,最终停留在其中两句。

    “月公公!我想到了!跟我来!”我小跑着窜进黄鹤楼,上气不接下气地爬到顶楼,望着黄鹤楼旧址位置。

    此时已是下午两点多钟,正是一天最热的时候,顶楼微风习习,倒也惬意舒爽。极目眺望,江水蒸腾着蔼蔼水汽,游轮悠长沉闷的汽笛声飘荡于江面,阳光映着波光粼粼的波浪,璀璨炫目中极尽落寞沧桑的景色,心情竟也随之萧索黯然。

    我默念着那两句诗,模糊的念头逐渐清晰,掏出手机确定了时间:“月公公,再等四个小时,夕阳西下,或许会有答案。”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月饼确实聪明,仅从我简单一句话,就猜出来了。

    “我们要找的,其实不是黄鹤楼。”白衣女子凄绝美绝的孤单背影,悄无声息地浮现眼前,我的心口没来由一痛,“而是时间和景象在某一节点交汇,产生的某种奇特现象。记得那个女孩说过什么?镜花水月,破碎虚空……其实,她已经告诉我们线索了。”

    第68章 昔人黄鹤(三)

    诗词黄钟大鼎的唐宋时期,诸多千古佳句多以“借物咏志”为主题。简单来说,由描写宏观景物开篇,再经过微观情景逐渐代入个人感情收尾。这是典型的“由大及小,由小入情”的三段式诗歌创作手法。

    崔颢的《黄鹤楼》更是此中佳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以“黄鹤楼传说”为切入点,体现了作者对于仙人驾鹤而去的向往,以及“空余黄鹤楼”的惆怅。

    可是,蹊跷之处就在这个“空”字上面。试想崔颢登黄鹤楼,宾朋甚众,饮酒作诗,那么多人,怎么会“空”呢?这完全不符合逻辑。

    由此联想,“空”字的含义是什么?很明显在说明,除了“仙人黄鹤”,凡夫俗子皆不是崔颢所关注。

    中国自两晋始,历经隋、唐、宋、元、明六个大一统朝代,虽然执政手段各有不同,文化发展程度和方向也各有千秋,却暗藏着一个共同的相似点。

    那就是——上至君主,下至庶民,无比痴迷于成仙。

    尤其唐宋两代,用句玩笑话来形容,那更是“全民修仙”的年代。

    再结合此诗的前两句,证明了崔颢登黄鹤楼的目的,是为了“寻仙”。或者说,他是来黄鹤楼寻找某种可以成仙的物品。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此诗第三、四句。唐宋诗词大家,对于文字极为推敲,一首诗或长或短,极少出现重复的文字。

    而崔颢在寥寥二十八个字里面,却用了三次“黄鹤”,两个“空”字,这就很值得玩味了。

    当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用了二十一个“也”字,多为语气助词,与《黄鹤楼》的重复用词完全不同。

    根据“仙人乘鹤”的传说,仙人吹奏笛子,白云飘落,仙鹤起舞,飘然而去。

    那么,“黄鹤一去不复返”好理解,“白云千载空悠悠”的“空”字,与第一个“空”字的意义完全不同。

    一“空”形容了崔颢根本没在意凡夫俗子,迫切找寻成仙线索的心情。二“空”暗示的则是,仙人黄鹤腾云飞升,如今只有白云悠悠。“仙人”、“黄鹤”、“白云”三个关键词,仅剩“白云”,再结合反复出现的“黄鹤”,以及关于黄鹤楼的传说,其实隐晦地指出了——白云,是仙人黄鹤飞升的交通工具。

    用个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把第二个“空”字比作飞机的座位(根据传说,黄鹤因云落而飞),此前载着仙人黄鹤而去,如今“黄鹤一去不复返”,于是只有空空如也的一张座椅。

    而第五、六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明是“由大及小”的创作手法,其实在暗指白云带着仙人黄鹤到达的坐标地点。用现代更便捷的解释,就是“始发站为黄鹤楼,终点站为晴川阁和鹦鹉洲”。

    这个推论看似太有想象力,但是仔细分析,就会明了。

    “晴川”是汉阳的“晴川阁”。鹦鹉洲位于现今武昌区西南,据史书记载,东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江水冲没。

    此句大意是“汉阳晴川阁的绿树历历在目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茂盛的鹦鹉洲”。

    这两句细微景物描写,其实大有玄机——正常人的视力,天气晴朗时,四公里以外的景物不易看到。在大于500米时,只存在模糊的形象,距离缩短到250-270米,能看清轮廓。而花木种类的识别,则要缩短到几十米。

    晴川阁位于汉阳区,黄鹤楼却在武昌区。两楼虽隔江相望,哪怕是直线距离,也不是视力所及范围。鹦鹉洲虽已淹没,原址在汉阳西南长江,距离比晴川阁还要远。

    由此做个大胆的推断——崔颢根本看不到晴川阁和鹦鹉洲。

    那他为什么要在诗中专门指出这两处地点呢?

    我去陕西桃花峪解救月无华的时候,并不知道此事与鬼谷子所著《阴符经》有关,更不知道“幻、魇、文、蛊”四族暗藏《阴符经》的线索。

    经过一系列不可思议的经历,我才对此事有了大概了解。唐宋诸多诗词名家,与文族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密切关系。而四族之间关系极为微妙,在某种特定的时期,因某种特定的事件,或互相协助或互相敌对。

    泰山想要置我们于死地,似乎与我有某种情感羁绊的白衣女子,是魇族后人。桃花源石门《黄鹤楼》石刻,也表明了魇族藏匿《阴符经》线索所在地是黄鹤楼。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初登黄鹤楼,是否抱着与崔颢相同的目的呢?故题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试想李白终其一生,踏遍大江南北,留下诸多《阴符经》线索的诗歌(《望庐山瀑布》),却在黄鹤楼不言不语?而只是用“道不得”这种“明知为什么,却没必要说”的方式,提醒后寻者注意崔颢的诗。

    那么,由此再更深一层推论——崔颢本是文族,他来到黄鹤楼,明明掌握了线索,却无法寻找,心生茫然,只得留下类似于密码的一首《黄鹤楼》。

    欧洲中世纪始,众多科学家、艺术家成立了一个很神秘的组织,在宗教极端主义氛围内,试图用科学的方式对神学进行研究解释,并在很多作品中暗藏启示密码。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达芬奇的世界名著——《最后的晚餐》,由此衍生出一部经典电影——《达芬奇密码》。

    再纵览全诗,目的(寻《阴符经》)、人物(仙人黄鹤)、地点(晴川阁、鹦鹉洲)、到达方式(白云),均一目了然,唯独缺少了最关键的环节——时间!

    所以,当月饼开玩笑说“此刻,我的内心,满满的惆怅啊”的时候,我突然隐约感悟到崔颢当时的心情和目的,并从中判断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关键。

    这两句的字面意思是“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看似是“由小入情”的创作方式,其实指出“崔颢寻《阴符经》不得,惆怅的心情。”

    第69章 昔人黄鹤(四)

    以下是导游讲述——

    “安史之乱”不仅香消玉殒了风华绝代的杨贵妃,也灰飞烟灭了词赋满江的大唐盛世。曾经万国朝圣的盛唐,如同日暮残年的垂垂老者,咳嗽着躺于病榻,呆呆地环顾着充斥腐臭老人味的茅屋。呆滞目光间或一轮神采,缅怀着很多年前,曾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雄姿英发少年郎。

    然而,即便是垂死国度,也会有回光返照的短暂辉煌。宦官当权的晚唐,唐宣宗励精图治,国力逐渐恢复,虽不及“开元盛世”,却也实现了“大中之治”。

    几经战火洗礼的武汉,本就是富庶之地,又是江南重要的码头重镇,也由此应势而兴。如同田野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野草,茁壮顽强地恢复着城市特有的生命力,竟有了几分盛唐时期的繁华模样。

    苦了几十年的百姓,头脑活络者做起生意,手脚勤快者耕田务农,日子日益红火。货币流通更是带动了各行各业飞速发展,酒肆、赌坊、青楼应运而生。

    兜里有了闲钱的人们,闲暇之余,喝酒赌钱,流连忘返于青楼。为了几分虚荣的面子,又将辛辛苦苦赚来的银两,尽数抛掷于一夜风流的温柔乡。

    武汉最有名的青楼,当属“慧雅居”。此中女子,多为战乱家破流落南方、或被人贩子买来的北方妙龄少女,个顶个的能歌善舞、体态曼妙,再加之北方特有的豪放热情、酒量甚豪,使得习惯于南方女子的客人们,深深迷恋于别样风情,一时间趋之若鹜,慧雅居的宾客如过江之鲫。就连门槛,每隔半个月就要换副新的。

    众多纨绔子弟,商贾旅客,为博得美人床榻春宵,更是败破千金家产,也在所不惜。

    这一日,两个身材高大、相貌俊朗的年轻人,风尘仆仆地来到武汉城。南方鲜有如此身材之人,百姓们投以异样目光,议论纷纷。

    两人似乎习惯了此等目光,浑然无视地有说有笑,溜达了几条街,驻足于“慧雅居”,久久不离。

    百姓们哑然失笑,原来是慕名而来的花花,公子。良善者暗自叹息:“又多了倾家荡产的两个浪荡公子哥,可惜了这两幅好皮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