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慧笔学 - 历史小说 - 独宠夫郎在线阅读 - 独宠夫郎 第208节

独宠夫郎 第208节

    “这叫秋梨膏?”

    韩宁睁大眼睛,好奇的看着小陶罐里褐色的液体, 凑上去闻一闻, 有淡淡的梨子清甜。

    “对,是我从医书上看来的方子, 但具体是哪本医书我忘了,这几年看的书太多太杂了。”

    “不过韩兄你放心,这的确是从医书上看来的方子, 能生津润肺, 效果很好。它用料很简单, 里面只放了酸梨子,红枣, 生姜, 冰糖。梨子是凉性的, 放生姜、红枣是为了去寒, 里面没添加乱七八糟的东西,放心喝。”

    放了罗汉果和川贝的秋梨膏黎荞没拿过来,他和陶竹拿到韩家的是普通版本的秋梨膏。

    “这个季节人们白日里要围着炭盆,晚上要睡火炕,所以很多人的嗓子会干痒不舒服,体内也会燥热,秋梨膏润喉去燥,清热去火,喝秋梨膏可以改善这些症状。”

    “如果还有更严重的咳嗽症状,那可以往秋梨膏里加止咳的罗汉果川贝等药物,效果很好。”

    黎荞解释的很详细,毕竟是药膳,得慎重一些。

    “我自是相信黎弟的,我这就让人拿温水来。”韩宁吩咐完小厮,他看向黎荞,一脸感动:“只是几背篓梨子而已,黎弟你竟然如此上心,让你花时间做这个,我这个做哥哥的心里难安呐。”

    “刚好我记得这个方子,而且也没花费多少时间,考科举不在这一日两日的功夫。况且,这一路行来,若不是有韩兄在,我又怎能安心读书呢。”

    韩家之前走官道时一向匆匆,可此次为了配合他,不仅将自家的生意暂时搁置,还提前摸清楚了这一路上大小河流、村镇,好让他日日都能吃上热饭。

    他完全不需要操心路线和其他问题,每日只需要赶路、读书、等着吃饭就成了。

    第一次入京,路上能安逸成这样,全都是靠了韩家。

    韩家虽已经对这批酸梨子释然了,但这批梨树是花三千多两银子买的,还占用了一个小山头,这几年下来,韩家因为这批酸梨子已经赔了大几千两银子了,还开了韩家干啥啥亏损的头,现在他有能力把这批酸梨子变废为宝,那他自然是要帮一下的。

    而且对他而言只是动动嘴巴的事儿,费不了什么时间。

    韩宁听了黎荞此话,脸上的感动更甚,黎荞这个人好的让他不知道该怎么夸了。

    他给黎荞梨子时只是想着大冬天能让黎荞有个梨汤喝,可谁知道黎荞把他家的困难当自己的困难,在会试前专门花时间解决这批酸梨子。

    世上怎么有黎荞这么好还这么聪明的人!

    这时小厮端了碗和温水过来,等把秋梨膏喝到口中,韩宁咂摸咂摸嘴,随后点头:“味道不错,微微的甜,喝完嗓子的确比刚才舒服些。”

    黎荞闻言笑了:“是的,毕竟是药膳。不过,秋梨膏不是人人都合适,脾胃虚寒者少喝,因为梨子性凉。”

    他又细细说了一些禁忌。

    韩宁见状,赶紧拿来纸笔一一记下,免得忘掉。

    “韩兄,这秋梨膏做好之后能存放很长时间,你家的酸梨子可以做成秋梨膏,自家吃或者是送亲朋好友都是极好的。”

    “当然,如果有多余的,也可以放你家的烩菜馆子里售卖。不过,得提前给食客讲清楚哪些人不宜食用。”

    黎荞又道。

    这话说到韩宁的心坎上了,身为一个商人,看到一个新物品,脑子里下意识会去估量它的商业价值。

    现在黎荞这般说了,他赶紧又询问了一些细节,入嘴的东西,还打着药膳的旗号,必须得慎重。

    注意事项密密麻麻写了五张宣纸,他这才搁下手中的毛笔。

    他一脸严肃的开了口:“黎弟,我家如今还有两万多斤酸梨子,能做不少秋梨膏,咱们按规矩来,这些秋梨膏你三我七,你帮了我家的大忙,我不能让你白拿方子。”

    “……行叭。”

    看韩宁一脸坚决眼神坚毅语气中是满满的不容置喙,黎荞便没在这个问题上费口舌。

    接下来他和陶竹去了韩家的厨房,教韩宁和韩家的厨子做秋梨膏。

    秋梨膏的制作非常简单,但小细节挺多的,若是不注意,那做出来的味道就不好,比如说熬秋梨膏不能用铁锅,这样会染上铁锈味,影响口感。

    黎荞和陶竹在韩家待了一整日,连晚饭都是在韩家吃的,等他们夫夫回去时,夜已经深了。

    天空飘起了小雪花,又下雪了。

    陶竹右手与黎荞的手牵在一起,他伸出左手去接雪花,雪花落在掌心,凉凉的,他有些庆幸:“幸好咱们已经在京城了。”

    若是在路上遇见下雪,那可太难熬了。

    黎荞嗯了一声,也伸出手去接雪,瑞雪兆丰年,希望今年的雪下的正合适,不多也不少。

    “不知道三柳村下雪了没有。”

    陶竹仰起头,瞧着随风飘舞的小雪花,有些想念三柳村的大院子,也想念村子里的人。

    黎荞闻言,不由握紧了他的手:“明日咱们给家里写信报平安,他们一定也很牵挂咱们。”

    “嗯!”陶竹重重点头。

    韩家的商队还未回平城,他们得抓紧时间写信。

    翌日,黎荞上午时连写了好几封信,然后才开始读书。

    陶竹也写信,他不用读书,所以他慢悠悠的写,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京城的所见所闻,他都详细写了下来。

    给郑浅浅的,给白柚的,给李瓶的……

    除了信,他还托韩家人买了些盛京特产,他自己是不出门的,因为他要照顾黎荞的衣食起居,就跟在府城、首府时一样,所以逛街买东西的活儿只能托给韩家。

    庄家、徐瑛沈画、孟家亦是如此,他们写了信,买了点特产,请韩家人一并带回去。

    这场雪停了之后,已经过了腊八,韩家的商队启程回平城。

    韩宁没有回去,他要忙着做秋梨膏。

    这几日他把第一批秋梨膏送给亲朋好友,让亲朋好友试吃,每一家都说好吃、有效果。

    下了雪,天气更冷,每个人都恨不能把炭盆、火炕绑在身上,吃的也是些热的辣的,这么一来,体内难免燥热,会伴生很多不舒服的症状。

    他家的秋梨膏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针对嗓子干痒这些小症状的,里面没有加药物。

    一个版本是加了罗汉果、川贝、甘草等止咳药物的。

    但不管是哪个版本,反响都不错。

    这种情况下,韩宁自然是干劲满满,谁能想到开了他家干啥啥亏本之旅的酸梨子,竟然能变成如此神奇的秋梨膏呢。

    必须得感谢他大哥的坚持。

    这几年间家里生意赔的连祖产都卖了,可他大哥就是舍不得砍掉那批梨树,他必须得感谢他大哥的这份不甘心。

    他也得感谢他当初的果断。

    要不是果断卖了祖产南下去平城,那也没现在的转机。

    当然,最最最应该感谢的是黎荞。

    家道中落,科举不顺,亲事也被退掉,尝尽心酸、心灰意冷的他当时真做好了不成功就自杀的打算。

    幸好遇见了黎荞!

    现在他家有烩菜馆,还有秋梨膏,他一定好好经营,将丢掉的家业一点点挣回来。

    腊月中旬,韩家烩菜馆推出了新品:秋梨膏。

    韩家烩菜馆在城北的主街上,地段不错,食客众多。

    他家的烩菜其实不便宜,八十八文一碗,里面只有一两粉条,余下的是猪肉、豆腐、白菜、海带等普通食材。

    这个价格普通小百姓吃不起,但城北这一片住的大多是小官、富商,这些人舍不得去云霄楼吃五百文一碗的烩菜,但八十八文一碗的烩菜他们是吃得起的。

    和云霄楼那些大酒楼相比,他家的烩菜真的很亲民。

    去年平城那边的红薯欠收,粉条减产,再加上长途运输不易,所以粉条到了京城之后身价陡增,一斤干粉条高达五百文。

    但是,商人们万里迢迢的把粉条运送回京,当然要榨出它的最大价值,商人们都是把粉条做成熟食卖。

    就像是他家,一斤干粉条五百文,一两粉条便是五十文,他家只有一两粉条的烩菜卖八十八文一碗,这多出来的三十八文钱便是他家比卖干粉条多挣的。

    当然,刨除掉成本才是纯利润,但粉条的暴利谁都无法否认,靠着粉条,他家只花了一年时间就把亏掉的家底挣回来了一半。

    他对粉条真的满意极了。

    他家的食客们对这个价格也还算满意,所以他家的烩菜馆日日都爆满。

    食客多,秋梨膏自是不愁卖。

    他如同王掌柜那般,从食客中挑选出几人,向他们推销秋梨膏,这些食客尝了秋梨膏之后觉得味道不错,便掏钱买下。

    回家吃了几日,发现效果和韩宁说的一样,便一边复购一边向亲朋好友推销。

    于是秋梨膏的市场一下子就打开了。

    祭灶之后,新年一日日临近。

    这是黎荞和陶竹在一起过的第四个新年,现在是在京城,远离三柳村,前两年过年时的那种热闹氛围此地没有。

    但该准备的年货还是要准备的,而且,有庄家、沈画徐瑛、孟家在,其实人也不算少。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

    腊月二十五,糊窗户。

    腊月二十六,炖大肉。

    腊月二十六一大早,陶竹带着黎二山,和沈画、庄泉庄园、孟家大哥一起去菜市场买肉。

    肉买回来之后,各回各家炖肉。

    快中午时,沈画来了,他手里拎着一个篮子,篮子里放着的是他亲手炖的排骨。

    在京城的这些天,因为人生地不熟,而且无人与他一起出门,所以沈画便跟着陶竹学做各种美食。

    这道炖排骨便是他前几天和陶竹新学的,他今日炖了,觉得味道不错,便拿来给陶竹尝尝。

    陶竹今日买了一些羊肉,打算做孜然羊肉和羊肉串,他到时羊肉串已经烤出来好几串了,香味飘满整个厨房。

    但他闻不得腥膻味,可他也不想回去,于是他便站在厨房门口和陶竹说话。

    “是徐家人在么?”陶竹见此,直接问道。

    沈画闻言,重重叹了口气:“对,烦死了。”

    “那你待会儿留下来吃饭,咱们俩回堂屋吃,把羊肉留在厨房。”陶竹道。

    沈画闻言,犹豫了一瞬,然后点了头:“好。”

    徐家人最近越来越过分了。

    在来京城的路上,徐家人就经常打扰徐瑛读书,似乎根本没把徐瑛此次的会试放在心上。

    到了京城的第二日,大家伙儿一起去采买东西,徐家只来了徐瑛的两个哥哥一个嫂子,余下的人不见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