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慧笔学 - 历史小说 -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在线阅读 -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441节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441节

    楚王启给项燕增加了封邑,但项燕并不满足。

    项氏原本起源于春秋项子国,被齐国所灭,后归属鲁国。楚灭鲁后,这片地方又到了楚国手中。

    损失惨重,连族人都被掳走的项燕希望能将项城作为封地,以在祖先面前洗清族人被掳走的屈辱。

    但秦国把楚襄王从郢都赶到陈都后,位于淮水和黄河正中间的项城地理位置很安全,已经成为楚国陪都。

    现在项燕想要楚国陪都作为封地,楚王启怎么可能同意。

    项燕不肯退让,忍了很久的牛脾气涌了上来。

    他因为楚国全族被俘虏,没有叛了楚国,还去迎接公子启回楚国继任王位,把那昏庸恶毒的楚王悍和李园赶走,可谓是楚国的救国之人。

    若没有他,楚国都已经被灭亡了,楚王启还在魏国逃亡。

    现在楚王启靠着他当了楚王,只是一个项城而已,居然都不肯封给他?只给一个临武君打发他?

    难道他的功劳和为楚国承受的屈辱,还不够楚国换一个陪都吗?!楚国又不止一个陪都!!

    项燕以为自己护送公子启回国之后,就能左右楚王的决定。

    但他没想到,等他带兵回国之后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楚国三氏,屈氏一直跟随楚王身边,在楚国内乱时默默发展势力,现在展露出的实力已经不容小视。

    在项燕带兵南征(抵御秦国)北战(抵御秦国)的时候,屈氏的兵丝毫未损,拱卫陈都。

    南楚国灭后,景氏、昭氏两族许多贵族北迁投奔楚国。

    芈姓一族打断骨头连着筋,哪怕曾经反叛了,现在带着家丁私兵来投,楚王仍旧欣然接纳。现在景氏和昭氏的北逃贵族都在屈氏的管辖下。

    别说屈氏,就是景氏和昭氏野心再大,也不希望外姓人当楚王。

    南楚国灭,更让他们看到了楚国的“天命”——楚王还是得楚王一脉来当,我们芈姓贵族还是乖乖在一旁敲边鼓,就算将来亡国了也还能投奔秦国当个贵族。

    秦王政的长子又是芈姓女所生,他们退路宽着。

    楚王启本身也并非庸人。

    他逃到南楚国之后,和南楚国许多贵族都有交情。

    在他回到陈都之后,就悄悄联系北逃的南楚国贵族,向他们许诺,恢复曾经南楚国还未分裂时,景氏和昭氏在楚国的待遇。

    景氏和昭氏也不是所有人都去了南楚国。他们留了一半的人脉在楚国作为退路。即使因为楚王厌恶他们,两族地位变低了,但也比寻常贵族强上几分。

    楚王启许诺之后,景氏和昭氏立刻团结在楚王启身边,成为楚王启的“直属力量”。

    楚王启又说服屈氏。景氏和昭氏另立南楚国,也不过是芈姓自己人闹腾,兄弟之间吵架打架。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我们老楚家的事,与项氏何关?

    楚王启也不是过河拆桥的人。临武君的封号可以给,封地食邑可以增加,甚至他项燕想要当令尹都没问题。但项城作为楚国陪都,是万万不可封给他人。

    项燕非要项城作为封地的事,也被楚国其他卿大夫所警惕。

    因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之后,国君地位的“神圣性”已经被打破。各国君王都会警惕手下大臣势力太强。

    何况楚国还经历了南楚国的分裂,只是强行靠着“芈姓的都是一家人”,把楚国分裂说成“分封”来挽救楚国的尊严。

    项燕现在就要陪都当封地,接下来还要做什么,其他人根本无法想象。

    他们纷纷上门劝说项燕退一步。陪都对楚国的政治意义太大,项燕把握不住。如果项燕肯退一步,他们一定说服楚王,给项燕的食邑再加一倍,这不比项城好?

    但这次项燕就铁了心要项城。

    在春秋战国一众老贵族心中,祖先和族人比什么都重要。项燕失去了他的族人,如果不能得到能让他在祖先面前扬眉吐气的成果,他就寝食难安。

    何况,在楚国上下都在反对他的时候,项燕也感到了危机。

    项燕身边的门客进言:“楚王一脉出了名的刻薄寡恩。曾经拉了楚国一把的吴起、屈原和黄歇后果如何,将军你是知道的。项城在淮水与黄河之间,距离秦国最远,城池也很坚固,将军才能安心积蓄实力,以免赴了那三人的前车之鉴。”

    项燕看着地图上项城的位置,深知门客说得对。

    他冷静下来之后,也明白楚王启为何不肯将项城封给他。

    魏国和韩国都已经覆灭,陈都离秦国太近,楚王启大概是想迁都陪都项城。

    正因如此,自己才更应该将项城拿下。

    哪怕项城只是他名义上的封地,楚王启和楚国那些芈姓贵族逃往项城的时候,都得看他脸面行事。他就不会再受到如此桎梏。

    失去族人的痛苦,被楚王背叛的愤怒,已经让项燕那一颗忠于楚王的心发生了很大改变。

    他仍旧忠于楚国,但不再信任楚王。

    芈姓三氏的兵在项燕眼中就是一碰就碎的乌合之众,他就不信这群人敢真的与他打一场。

    项燕将自己的将印牢牢握在手中,又对手下将士宣扬楚王启想要过河拆迁,芈姓三氏想要抢夺他们的功劳,逐渐将这支他从秦国战场上带回来的军队,真正打造成他的私军。

    楚王启和项燕谁也不肯后退,国内局势岌岌可危,一触即发。

    秦王政得知此事后,曾一度想趁机出兵攻打楚国。

    但他受李牧教导多年,又得白起和廉颇点拨,对战局把握比平常人敏锐,细思之后冷静下来。

    现在并不是攻打楚国的好时机。若秦国攻打楚国,楚王启和项燕可能因为外力强压而各退一步,联合抗秦。

    他要给楚国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楚王启和项燕不用操心外部情况,全力相互消磨。

    这统一战争,秦国当然损失越少越好。他有耐心。

    曾大父、大父和阿父都按捺住自己的野心,耐心地将统一的功劳交到他手中。他怎么能没有耐心?

    秦王政在改元之后,立刻封扶苏为太子,并厚赏华阳太后和其娘家,给外人一种提拔国内楚系外戚的错觉。

    他还封芈姬为八子,是后宫第一个有分位的女人。

    至于为何不封芈姬为王后,秦王政也有足够多的借口。

    芈姬生育扶苏之后身体一直不好,秦王政不希望王后早逝,这不吉利。如果芈姬的身体能够好转,他在统一天下之后就封芈姬为王后。

    饼画上了。

    在魏国种地的朱襄听到此事,心情十分复杂。

    政儿倒是不屑于做杀母留子的事。所以他给了芈姬这个许诺,就是确定芈姬活不长了。

    朱襄用搭在脖子上的汗巾擦了一把脸上的灰土,叹了一口气。

    田埂旁,看着朱襄在地里忙碌,东抠一坨泥土看看,西抓一把枯草闻闻的魏国士大夫都满脸鄙夷。

    在传闻中,长平君朱襄有识地之能。他会亲自来到农田耕种,观察农田的情况,告诉农人最优的种植方式。

    只听传闻时,他们对长平君此举诸多夸赞。

    但亲眼见到朱襄如老农般在地里忙碌,尘土和汗水混作一团,笔直的身形在农人面前佝偻时,他们捂住了口鼻,即使想要装一装,也难以控制地露出了恶心反胃的神色。

    朱襄已经很习惯了。

    后世人天天把“种田”是天赋挂在嘴边,又有多少人面对泥土、汗水、肥料的臭味,不会恶心反胃?

    这是生理性的,很正常。

    真实的种田就是这样,不土不脏不臭不累就不是种田。

    朱襄下地还算少了,只是指导而已,所以他的背还能挺直。

    若寻常老农到了他这个年龄,背已经在日日躬身中直不起来了。

    他的脏是一时的,农人的脏是一辈子的人。他把这群魏国士大夫拉到田埂旁看他种地,然后他会把这群魏国士大夫赶到田地里与他一同种地,不是指望他们会萌生农人真辛苦的感悟,而是要让他们知道,庶人的生活有多难,让他们抓紧现在的富贵。

    许多士人在热血上头的时候都会吼一句“不如挂印归去,当一个自耕庶人”。

    大多数人这样吼的时候,是不知道“自耕农人”有多苦。

    即使他们口中的自耕农人,地位其实等同后世的中小地主,并非真正的农人。

    春秋战国从士人沦为庶民的人就是最初的中小地主阶层,也就是“寒门”的雏形。之后除了如杜甫等少数文人看得见低到尘土里的人,其他诗词歌赋里的“庶人”,基本就是指的“寒门”。

    中小地主的生活比农人好多了,若拿到现代来说,那也是真的苦不堪言。

    地主和地主婆都是要下地干活的,只有丰年才有白米白面吃。年岁不好也会忍饥挨饿,甚至沦为流民。

    即使是丰年,他们也只能逢年过节才能吃肉吃到饱,喝上一点浊酒。

    而现在的士大夫阶层还是半个奴隶主。他们是真的脚不沾地。

    朱襄就要用泥土来教育他们,若他们不服从秦国,要去做那自耕的庶人,这样的苦你们吃得了吗?

    朱襄特别吩咐,多多选拔魏国贵族家中年轻子弟,轮流跟随他耕种,一个也不能少。

    他说,跟随他学习的咸阳学宫学生们都是如此。我给你在我门下学习的机会,秦国士子求都求不来,你敢不从?

    即使心里对秦国不满的魏国贵族也立刻将年轻子弟送来。

    他们自己鄙夷下地的朱襄,但对家中年轻子弟下地则表示支持。

    长辈都如此。工作又苦又脏又累?这都是给年轻人的磨砺啊。只要不是自己下地,一切都好。

    朱襄让咸阳学宫出身的士人,带着这群在初春的太阳下晒一下都要脱皮的魏国年轻贵族子弟耕种时,不断告诉他们这就是庶民的生活。如果他们一家不再是贵族,即使有田地也得自己耕种,那么他们日日都要受这样的苦。

    谁不想富贵?谁愿意工作?

    就算魏国老一辈士大夫还有些血气,愿意吃那等苦。从小锦衣玉食的娇弱年轻贵族们愿意吗?

    能养出娇弱年轻贵族的家庭,一定有许多喜欢享乐的长辈。

    待这些年轻贵族回去哭诉,那些喜欢享乐又心疼孩子的长辈会如何做?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那些六国旧贵声势浩大,一时半会儿是杀不死的。只有让他们从内部自己攻击自己,才能让他们死得透彻。

    朱襄将魏国贵族“劳动改造”的实验结果整理好,让人交给秦王政。

    秦王政一边看一边用手指头敲桌面,待手指头敲麻了,他说的却不是“舅父厉害”,而是嘀咕“舅父什么时候回来带扶苏”。

    当然,他不是认为朱襄此手不厉害。虽然委婉了些,太给那些不服秦国的六国旧贵脸面,但委婉有委婉的好处,秦王政不喜欢委婉,也不否认有时候委婉比强硬更好。

    虽然他真的不喜欢委婉(强调)。

    舅父有王佐之才是天下人皆知的事,没什么好惊讶。魏国的事舅父已经起了个头,就可以交给其他人。

    否则咸阳学宫开办十几年,不是白耗费秦国的钱粮了?

    舅母又回到南秦。

    南秦是丝绸和棉花的重要产地,那些官方大作坊都是舅母在管。

    虽然南方有李斯和韩非在,但秦王政更信任舅父舅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