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相继离世
书迷正在阅读:凌天战尊、命之途、修仙:从四名长生仙贴身指导开始、魏虎、夺皇权!持天令!倾城嫡女杀疯了、影视世界从小舍得开始、修行手册、虐文女主回归后她飒爆了、全球尸化:我在末世打造最强魔宗、斗罗:萧炎穿越成唐三兄弟
黄忠历史上死于公元220年,享年75岁。 但如今又多活了近七年时间,年龄上已经是82岁,还依旧活跃在战场上。 沈晨以为老将军或许可以活更久,因为至少看起来老将军体态康健,日食饭一斗,力能开三石弓,有廉颇之勇。 没想到看上去毫无病况的黄老将军,却在公元226年12月的一个平常夜晚,无疾而终,溘然长逝。 世事难料,人的命运总是这样难以捉摸。 沈晨得到消息,悲恸不已,连忙赶赴蓝田,为老将军奔丧。 黄忠作为南阳人,历史上南阳被曹魏霸占,死后自然不能魂回故里,落叶归根。 但现在南阳尽在朝廷之手,便能葬回祖地,魂魄还乡。 沈晨于是令赵云为主将,庞德为副将,代他坐镇长安,自己亲自抬棺,送老将军的遗体归于南阳。 除了沈晨以外,还有黄忠的子嗣黄诚,以及黄忠的一些部将,一路送他回去。 好在刘备为黄忠从族兄弟的后裔中挑选了黄诚为子嗣,延续了黄忠血脉,否则的话老将军恐怕连一个后人都没有了。 那边刘备也很快得知了黄忠的死讯,悲伤不已。奈何他本身就已经卧病在床,不能前去,就只好命令马良持节,又派天子仪仗队为老将军发丧。 黄老将军早年虽蹉跎了岁月,但晚年战荆州攻江东,斩吕蒙诛夏侯,功勋卓著,俨然是大汉集团排名靠前的将领,自然要风光大葬。 只是不巧的是正是战时,主要将领都在前线作战。因此朝廷这边除了天子派马良持使节以外,就是诸葛亮亲赴南阳主持丧礼。 十二月底,黄忠被安葬在了南阳祖地。按照他生前意愿,以及目前朝廷所提倡的薄葬之风,便简约下葬,除了曾经用过的赤血刀、宝雕弓以外,就只有一副战甲陪葬。 一个多月后,时间原本已经渐渐冲淡了黄忠病逝的哀伤。但没想到仅仅过了一个月,章武七年,也就是公元227年年初,老太尉贾诩也最终病死。 其实从前年开始,贾诩就已经身体不太好,有一些老年基础病,去年一整年他都没有去前线为刘备参谋,一直在襄阳调养身体。 若非南方有名医,像沈晨曾经贿赂狱卒得到了华佗的《青囊书》,又有张仲景,让很多老将老臣能一直把身心调养好。恐怕像贾诩这样年龄很大的臣子,大抵也会早早离世。 但现在也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 历史上贾诩死于公元223年,如今比历史上多活了4年,年龄也活到了81岁,也算是喜丧,可老臣相继离去,还是让刘备心力交瘁,病情愈发严重。 这次贾诩就没有被送回凉州,武威现在已经被沈晨收了回来,但凉州实在是太遥远,送回去恐怕贾诩的尸体都已经烂掉。 所以按照贾诩家属的意愿,最终就葬在了襄阳本地,放置在了贾诩时常登的岘山脚下,与青山作伴。 同样的刘备派马良持节,诸葛亮主持丧礼,为老太尉送行。 而贾诩离世最伤心的是张绣。 他其实一直对贾诩持子弟礼,把贾诩当作父辈一样尊重对待。并且凉州集团在刘备集团中处于人数比较少的情况,就只有贾诩和张绣这两个武威老乡互相扶持,不断勉力。 现在贾诩一死,他顿时悲恸万分,很快病倒,又过了二十多天后,已经六十多岁的老将张绣也病逝了,结束了反复横跳的一生。 张绣虽然不是刘备集团的第一梯队将领,但也是第二梯队排名比较靠前的位置。 若非早年因为站队问题,晋升缓慢,恐怕排名还要高一些。 主要原因在于他后来投奔刘备的时候,并非孤身一人,而是带着数千骑兵去的。 这对于当时极度缺乏骑兵的刘备集团来说,无疑是解决了燃眉之急,也让刘备有骑兵能够与曹操抗衡。 所以哪怕他在站队的问题上反复横跳,为忠义之人所不喜,但冲着带兵加入这份功劳,便算是出资入股,地位属于大汉集团能独自领军的高级将军。 他的病逝自然也要重视,因此规格上也仅仅只是稍次于黄忠和贾诩,同样葬在南方。 而没过多久,征南将军兼江夏水师统领黄射也死在了长沙,在平定整个南方之后,水师的用处已经不大,因为北伐需要陆军,所以水师便往南继续开拓。 这几年黄射便一直待在南方,平定交州,甚至出海沿着近海一路到了朱崖洲和夷洲,大汉曾经也去过吕宋,因而他们正在往吕宋方向航行。 不过黄射年龄比较大,因此自己留在长沙,只让水师坐镇交州各地,向近海扩展,甚至船队抵达交趾,收复了九真和日南郡。 结果在这个时间点上,黄射病死。 短短三个月内,就有四名老臣相继离去,给刘备沉重打击,病情迟迟不见好。 为此他什么都做不了。 只能厚待功臣子嗣,让黄忠的继子黄诚,贾诩的长子贾穆、幼子贾模,张绣的长子张泉,黄射的长子黄旭继承他们的爵位,并且给予丰厚的赏赐。 章武七年五月,糜竺也死了。 历史上因为糜芳的投叛,让糜竺愧疚难安,反倒是刘备还劝慰他,却让糜竺更加羞愤,最终惭恨而死。 但如今没有糜芳背叛,糜竺自然也就不会像历史上那样悲愤。 只不过岁月终究不会怜悯任何人,糜竺年龄也很大了,已经快七十岁,到了这个年纪,纵使保养得再好,也难免是到了这般时候。 事实上从最近五年开始,在曹操与刘备打完了荆州之战和关中之战后,双方的高级将领和臣子就在陆续死亡。 比如曹操自己病逝,曹洪、赵俨、夏侯惇、郭嘉、荀攸、邢颙、桓阶等等历史名人亡故。 刘备这边也有太史慈、许靖、黄柱、吴兰、任夔等将领大臣相继病死。 双方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主要在于打天下的这批老人大多往往都是出生于140年到170年之间,如今公元227年,连出生于187年的沈晨今年都年满四十,更何况刘备那一批同时期的将领谋士? 他们中最年轻的57岁,老的都80多岁。到了这个历史节点,在公元220至公元230年之间,必然会有大批的老臣离开,给双方予以一定打击。 不过相对的,曹魏二代目前已经撑起了局面。刘备集团这边也有大量接班人和继承人,倒不至于造成中间层断开。 像曹魏二代的曹休、曹真、夏侯尚都是不错的人才,还有郭淮、夏侯霸等一批后起之秀。 大汉这边更是群星璀璨。 沈晨、诸葛亮、姜维、邓艾、周不疑、蔡笃、关平、关兴、张苞等等,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人物。 特别是沈晨,他在老将时代就已经是刘备集团的领军人物,在老将们纷纷离去之后,便是国之重臣,地位恐怕与诸葛亮一同,执掌大汉权力。 所以哪怕上一代已经到了该走的时候,两大帝国的下一代接班人也能续上,并且还将是双方硬碰硬的时候。 五月六日,南阳宛城。 皇帝的临时行宫当中,天子居于后园内,园中花鸟池塘,景色宜人。 刘备坐在池塘边,他的头发全白了,去年还只是灰白相间,如今却已是花白,皮肤松弛,面色堆满了皱纹,犹如行将就木。 到了这个年龄,即便身为皇帝,亦是难逃衰老的命运。 何况这两年刘备的身体也是每况日下,不过没有在前线终日操劳军务,国事也由诸葛亮在处理,放松身心只调养身体之后,倒是让病情没有继续恶化。 此刻他坐在池边,看着池塘里游弋的鲤鱼,微微有些出神。 南阳太守周不疑这几年因在后方督运粮草,筹措民夫徭役,打造器械有功,已经被升为州牧丞,同时邓洪也担任荆州牧。 眼下刘备回到南阳,邓洪和周不疑都在南阳处理后方辎重的事情,每日都要向皇帝汇报。 周不疑今天向刘备禀报了事务之后,见刘备好像有些心不在焉,便好奇问道:“陛下还在想前线的军务吗?” “不是。” 刘备摇摇头。 周不疑就问道:“那陛下是?” 刘备叹息道:“短短数月之内,朕就有四名老臣病逝啊。” 周不疑安慰道:“人有寿尽之时,师兄也常说人生自古谁无死,唯要留取丹心照汉青。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能否做有意义的事情。这也是太史公说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之别的缘故。” “你是想告诉朕,朕不应该叹息生离死别,而应该更注重北伐大业吗?” 刘备说道。 周不疑笑道:“是的,陛下继承高祖光武之志,自然要集海内之人望,一统天下,恢复汉室江山。” 刘备很喜欢周不疑说的话,因为他的话总是能说到他的心坎里。 只是过了片刻刘备还是有些悲伤道:“人不是草木,终究不能无情。何况纵使朕万般不舍,能放弃对他们的思念,朕自己也亦是垂垂老矣,行将就木。” 周不疑便沉声道:“人虽有寿终时,然志向和大愿却不是时间和生命能够磨灭。陛下一统天下之志,爱护万民之心,与两位义弟、师兄、丞相他们如鱼得水般的恩情,时刻都在我们心中,太子有陛下宽仁之相,只要把这份情义继承下去,众志成城代代相传,夙愿便终有实现的一天。” “是了。” 刘备看着远方的天空,喃喃自语道:“纵使朕死,尚有公嗣、晓卿、孔明他们能担起大业,朕无憾矣.咳咳咳咳咳.” 轻微的咳嗽让旁边的侍从连忙紧张地递过去手帕。 手帕上倒没咳出血来,只是刘备觉得浑身都不舒服,人没有精力,身体上下都有疼痛感,到了这把年纪,若是不能获得轻松自在,总归是会折损寿命。 过了片刻,远处太医令端着一盘汤药走来,对刘备说道:“陛下,服药了。” 周不疑帮刘备把药拿过来,对他说道:“陛下,放宽身心,该服汤药就服汤药,病情便能康愈,现在北伐之时,陛下便能见到大汉一统的那天了。” “呵呵。” 刘备笑了笑,接过碗来说道:“朕可不会像曹孟德那样讳疾忌医,因华佗要开颅取他头中的风诞而杀死华佗,纵使不愿意开颅,又何必杀死医者呢?” 他端起碗正要喝。 倏地外面马良匆匆进来,脸色肃穆,来到刘备身前,见他在喝药,便没有开口。 刘备喝了一半,看到马良脸色不是很好看,便放下手中的碗说道:“季常,发生什么事了?是不是前线出了什么问题?” 马良沉声道:“是子仲公.前日病逝了。” “噫!” 刘备愣了一下,说道:“子仲死矣?” 手中的碗落在地上也不知。 糜竺虽然不是什么智谋之士,但从徐州开始就一直鼎立支持刘备,还把妹妹嫁给了他。 他们的感情非常深厚,属于仅次于关张的最早从龙之臣。 刘备立国之后,即便糜竺没有什么才能,且对权力欲望也不高,他也依旧给予他极高的地位,甚至还让他管理国家财政,发挥出他的商业能力。 现在听闻糜竺陡然离世,刘备竟一时有些恍惚。 “陛下.” 马良劝慰道:“还请节哀。” “唉” 刘备长叹了一口气,心情就更加低落,说道:“回襄阳,我去看看子仲吧。” 别人他可以不去看,但糜竺是从龙之臣,必须要回去一趟。 只是他的身体很不好,马良劝说道:“陛下,现在还是该休养身体为好,臣持节为子仲公送行吧。” 刘备摇摇头:“子仲跟随我已经有三十余年,朕若是不去看看他,朕岂能睡得着觉?何况子仲在天有灵,也会怨恨于我无情。” “陛下.” “朕意已决,明日回襄阳吧。朕不能送他回徐州东海,回归故乡安葬,亦是朕的过失啊。” 刘备抬起头远眺北方。 他的目光充满了哀伤和悲恸。 蹉跎了大半生,虽然在南方建立起基业。 可最早的那一批老臣,都是从北方跟着他一路颠沛流离远离家乡到了这里。 生前不能带他们回去,死后也不能带他们回去。 刘备心中,充满了愧疚。 既然不能让他们落叶归根,那也该去看看他们,见最后一面,也只能如此了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