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慧笔学 - 历史小说 - 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在线阅读 - 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 第4节

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 第4节

    卓思衡朝那人来得方向看去,也见一小小牛车,上面放着三两箱笼,车边站着个和自己差不多高的瘦弱男孩,面色青白衣衫单薄,仿佛落雪压在肩上都难以承受。他原本看着卓衍处,似感受到目光,转回视线,与卓思衡四目相对。

    这样漆黑如墨的瞳仁很是少见,尤其没表情盯着人看时,内里便丝幽深古井,寂静无波。

    “清儿,快来见过你卓世叔!”

    这一招呼,黑瞳仁的少年率先结束对视,走至卓衍跟前依照子侄辈的礼节深躬行了一礼。

    “这是永清?我记得他比思衡小一岁来着,都长这么大了。”卓衍似是被故友情谊勾起内心除去哀伤以外的波澜,说话也有了些许力气,“思衡,带着妹妹弟弟来给高世伯见礼。”

    卓思衡赶忙扶着两个妹妹跳下牛车,又抱过悉衡,四个人一齐朝被父亲称为高世伯的人按照同样子侄辈礼数齐齐见礼。

    “好啊,好啊……”高世伯眼中泪涌,枯瘦手掌轻抚卓思衡肩膀,“世伯第一次见你时牙还没长齐,可惜送你的桂玉牌想必是没了,若是今后有机会,世伯再送你一个。”

    卓思衡当然是不认识眼前人的,但卓衍和此人如此要好,定然是从前朝里的故友,再看高世伯也是带着孩子要离开流放地的样子,不难猜到他也是戾太子一案受害者。

    “这是卓家哥哥,大名叫思衡,你卓世叔还抱他来吃过你的满月酒。”高世伯跟卓思衡介绍自己儿子,“孩子,这是你弟弟永清,我与你父亲同侪同榜又同部为官,一世交好,将来你们若有缘,也要相互照应。”

    大人要孩子认识认识,便是自己有些话需要私下讲,卓思衡明白,便朝高永清也施了个同辈礼,也受了对方的回礼,然后他就安排妹妹弟弟重新回车上盖好旧毡保暖,再和高永清走远几步。

    两个人见自己孩儿虽然都因流徙此地而羸弱可怜,却仍礼数周全温文得体,一时欣慰又愧疚。

    卓衍看自己过去意气风发的同僚如今也是如此凄凉,身边只带了一个孩子,也明白他的经历与自己相差无几,两人互相介绍过孩子后都是相对无言只剩叹息,最后还是高本固率先开口道:“我俩流放至此分了两个营看管,一直无缘得见,如今各奔东西前能见一次,也算不负相交的缘分,燕谷啊……你老了好多……”

    “邦宁兄可找到安置之处了?”卓衍关心道。

    高本固苦笑道:“你嫂子当年听闻我罪过时与家里大闹一场已是被逐出门的出嫁女了,只是她家有一子父母早去借养在府里的远侄,她闺中和出嫁后始终多有照拂,如今这孩子在西胜军治关做个副都尉。他先前军功低微,虽一直在打听我们一家的去处想帮扶一下,却也没人敢给他口风,如今大赦后他又升了军阶,这才拖对人打听到我家近况……也得知你嫂子去世的消息,便要接我去戎朔两州边界处安住。”

    想到自己也是有了落脚地却失了爱妻,卓衍又陷入悲恸,许久才开口道:“知恩图报,是个好儿郎。”

    “我也是如此感叹……戎州接临乌梁边塞,我虽还是按照户籍住在朔州,但亦是戎州就近军屯,那里荒僻凄苦,只怕清儿的学业因此耽搁,燕谷你不知道啊……我这个儿子,当真是读书的材料,怕是比我当年还要强些!”高本固望着儿子的背影慨叹,“只是他身子不好,本来打算早些动身,为了先医好留下的病症才耽搁至此,没成想却因缘际会遇见了你。”

    他也不必问,卓衍这样耽搁,必然是家中有人病重亦或故去,他们这些人的遭遇大抵一致,并无他奇。

    “看来清儿是要继承你的衣钵,再为家里斩获个状元及第了。”卓衍也替好友欣慰,但也略有犹疑,“可既然清儿身体不好,戎州一带又靠近西北边陲,旱寒之地不宜养病,他可如何是好?”

    “是,我也知晓,所以才和侄子商议过,托人办个旅牒,将清儿送至江乡书院,在那边读书养身。青州气候温和风貌宜人,江乡书院又有鸿儒名师,清儿必定不会辜负自己的才学。”

    卓衍一愣,忙道:“可是青州与戎朔之地是天地西东不见首尾,你们父子如此远别,何时可堪一聚?你又如何放心?”

    高本固苦笑摇头:“怎能放心?我们为人父母,必然是要牵肠挂肚悬心一世的。然而清儿的身子实在不适合留在北地,我虽有了大赦,却也曾是罪臣,想离籍地实在不易,又免给家侄添些不必要的麻烦,他正奋进,又有恩于我们父子,我怎能多累?不如父子各自谋个出路,纵是山高水长,终有相聚之时……若是没有,也是时也命也,我便认了……”

    二人交谈之时,卓思衡正苦于如何同高永清说话。他这个新认识的同龄贤弟嘴闭得严严实实,只一双眼睛静静看他,仿佛在声明拒绝回答一切问题。

    可是乱问人家私事作为聊天突破口也不大好,看也知道他的遭遇与自己差不多,何必多问惹人伤心?卓思衡上一世还算健谈人缘好又细心温和,他见到高永清衣衫比他身体还单薄,便心生怜意主动关怀道:“你穿这些没走出朔州就得生病,我家里姨母送来了几件御寒衣服,你等着我拿给你。”

    说罢便去车上翻出自己的那一件绨袍,回来给高永清披在肩上,顺口问道:“不知道你要去哪里?”

    “青州。”高永清低头去看给自己整理袍子的卓思衡,终于开了口。

    “你爹爹也教你读书了吗?”

    “背了很多,但没见过书长什么样子。”高永清声音有种如同此时细雪般脆弱的少年音色,即便其中枯哑气息略显粗嘎,也仍是能听出本音清润。

    “我也没见过。”卓思衡替他披好后友好地笑了笑,“你此去若是苦读有了成绩,将来咱们一起考试回京,也带上父亲重聚。”

    高永清漆黑眸目终于有了波澜,闪烁之际飞快点了点头,旋即略正了正衣襟,朝他行礼道“多谢兄长,永清必不负此诺。”

    “也不用这么郑重……”卓思衡连忙摆手,“朋友嘛,有个约定,未来有个奔头,我其实没和同龄人讲过话,你还是第一个,若是礼数上有什么不周,清弟千万别介意。”

    高永清虽仍是未笑,但神情已是柔了下来,颇为乖巧地点了点头。

    卓衍远远瞧见自己儿子为高永清添衣,这般大气至诚又心细懂事,大有宽慰之意,又想到这段时日自己犹如行尸走肉,可爱妻之逝于思衡来说又何尝不是丧母之痛?顿时愧疚之情溢于言表。

    高本固看在眼中心下明了,轻拍他的肩道:“我们的家事不用多说,都是可以猜到发生了什么的……我也是……过来人,我知你此刻心情,便是当初清儿他娘去了时,我也只想跟去一了百了……但是你我若是不能振作,谁来照顾咱们膝下孩子?若是他们有了闪失,去了的孩子娘亲焉能不痛?必定九泉之下也无法安息。这个道理你得明白啊……你如今不只是为自己的爱子之情养育孩子,更是为全夫妻缘分情谊,也是为孩子将来在你我百年后能立足于天地!燕谷你切记切记,不要再沉溺悲伤了。”

    世兄的话与儿子瘦弱的剪影以及脸上的疲惫笑容终于触动卓衍似已化作灰烬的心,从中又燃起火光,他向高本固用力点头,似是承诺一般,忍住了泪水。

    二人终究还是依依惜别,各奔天涯去各自的落脚地,卓思衡也与高永清告别。坦白说高永清的话很少很少,但是却是他在这段沉重日子里唯一认识的同龄朋友,他们之间的承诺更是给了卓思衡使命感,到了杏山乡定要努力进学笔耕不辍。

    目送高家父子离去,卓家五口乘坐的牛车也在雪地里留下两道虚弱的车辙,朝南方绵延。

    卓衍自二女儿手中接过悉衡,自己这个小儿子从来都很安静可爱,少作哭闹,他将其抱在怀中,对二女儿柔声道:“我瞧着慧儿衣服穿了三四层,可是你大哥叮嘱的?”

    慧衡这段日子极少见父亲主动说话,虽然她也因丧母悲伤至今,但如今得父亲这般关怀,眼中满怀小孩子被关爱的兴奋柔声道:“哥哥很是照顾,不许我少穿着凉,只是穿得太多,胳膊都打不过弯了。”

    “我也是!”慈衡也举起自己的短胳膊来示意,她见父亲同他们主动讲话,更是开心,“我不肯穿,哥哥就一直念叨,磨得我耳朵疼!”

    卓衍见两个女儿被照顾得很好,反而是自己这个父亲,这段时间只是一味沉溺悲伤的确失职,看向卓思衡的目光里便有了愧疚、怜爱、疼惜和赞赏等多重复杂神情,最终哽住的喉咙里还是说出方才起便想说的话:“辛苦你了,是为父不好。”

    卓思衡眼眶发热,只要卓衍肯振作,他觉得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这些日子他痛惜宋良玉的早逝,又何尝不为自己父亲的深陷哀痛而忧思?如今听到这样的话,他便知道父亲是终于决心继续带着他们好好生活了,于是努力笑道:“爹怎么要说这样见外的话?我们是一家人,既然是家人那就是要相互依靠共渡难关的。”

    卓衍点点头,忍住喜悲交融的眼泪,未老先衰的面容浮出慈爱笑意,挨个摸了摸孩子们微凉的脸颊,拂去他们鬓间正融化的雪珠。

    四月的朔州尚在飘雪,天地虽白,却有隐约绿意藏于道旁深林与地上草间。物华无端遭此春寒劫难,却仍奋力相抗,不遗余力展露欣欣向荣之态。同样,于此时节,载满卓家人的牛车正辘辘朝杏山乡驶去。

    第6章

    杏山乡这一年来除了打骂孩子夫妻拌嘴田间地头聊日头的嘈杂响动,又多了朗朗书声。

    寻常六月里日头能晒到快半夜的时节,乡里半大孩子成天在外面浑野,抓猫逗狗、逮鱼捕鸟,乌泱泱乱糟糟,大的带小的,惹得人厌狗憎,没一个让人省心!谁料如今这些孩子却全坐在卓教习家的乡学里,老老实实摇头晃脑写字背书,山乡一片安宁祥和。

    自打乡学开后一年过去,吴里正眼见乡里孩子识得字越来越多,说话也是一套套之乎者也,他虽然听不懂,但也乐得屁颠屁颠往新来的卓教习家送粮送菜,还时不时让乡里农闲的妇人帮忙给卓家孩子缝补些衣裳,可谓是无不周全。

    此时,他正踱步到卓教习家小院敞开的柴门外,只听内里传来阵阵稚语书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虽然听不懂,但吴里正还是跟着朗读节奏捋须点头。他不想打扰孩子们读书,便轻轻扣两下敞开的门,卓家最小的也是话最少的小儿正在院里自己拿着书看,见他听到声音抬头后,吴里正朝院里招了招手。

    五岁的卓悉衡放下书本合好,走至门口,行礼道:“吴里正好,请进。”

    他小小年纪说话却一板一眼活像个大人似的不苟言笑,与他家老大脾性差得老远,配上卓悉衡白润的脸蛋可爱的模样,实在招人喜欢,吴里正俯下身来说道:“你爹在给娃儿讲书,我撂下东西就走,跟你爹知会一声,这是今日晌午前我老婆子去林子里刚采来的都柿,保新鲜的浆果子,你先去湃在井水里,等你爹和大哥下了学正凉口。”他说着将手里的柳编提篮递给孩子,又夸了几句他有读书的聪明相便走了。

    卓思衡听见门外动静也刚放下书走出来,却没见到吴里正,只看见一篮子深紫蓝色的圆润都柿果子,他追出去看,吴里正脚步快,已经绕近路不见影子了。

    “我去打水,你回去看书。”悉衡此时已拎起桶往外走。

    卓思衡觉得好笑,五岁的弟弟和十三岁的自己说这个,就像爹在吩咐儿子,他拎起弟弟后衣领,给他拽回来,夺下木桶道:“好好看书,我顺路去接你三姐回来。”

    水井就在乡里最大一棵柏树下。卓思衡刚走到便看见背着药筐三步一蹿两步一蹦的活兔子妹妹卓慈衡正往这边来。

    兄妹二人便结伴回家。

    因为长得俊朗清秀人又文气爱笑,卓思衡成为了本乡中老年妇女最疼爱的后生晚辈,井边遇到的大娘婆婆都争着抢着帮他打水,念叨着写字的手怎好干粗活,没等他拒绝完,她们便已把自己打好的水倒进他的桶里。

    卓慈衡看在眼中咧着嘴乐,待回去路上才低声对卓思衡笑道:“哥哥,我看幸好乡里没有和你年岁差不多的姐姐,不然这些婶婶嬷嬷非得为争你当自己家女婿和孙女婿打起来不可!”

    “最好别,我可消受不来。”卓思衡听了小妹语气脆生生的调笑,方才读书半日的疲累也消减大半,随口聊着,“你又跟荣大夫进山采药了?”

    慈衡正是八岁上下最活泼可爱的年纪,说起家里琐事却仍有无忧无虑的轻快调子:“姐姐药吃没了,我再备着点,爹入了秋又要咳嗽,我也得先……那个词怎么说来着?”

    “未雨绸缪。”卓思衡很是无奈。

    全家上下四个孩子,三个都是读书的好苗子,唯独慈衡,见了书本和字就打瞌睡,倒是跟着卓衍学了不少字,可还是不怎么吃学读书。不过她却仍记得幼时志向,跟着乡中一个从前的军医学了些药性医术。卓衍总是担心慈衡的学业,卓思衡倒是总宽慰父亲,个人有个人的缘法,能找到喜欢的事并且坚持,也是活着的一大幸事,孔夫子不也讲过因材施教的道理?在他给父亲灌输过现代个性教育理念后,卓衍便也不再烦忧,深虑之后托人从城里带了两本医典药书回来,以此当做书经相授,反而慈衡也跟卓思衡一道点灯熬油看得津津有味,这两年在学业上另辟蹊径颇有进益。

    虽然卓思衡自己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与排头兵,但他也深知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应试教育,只是时代所命,必须适应,若是慈衡和他回到现代,那他肯定把历年高考知名医学院校的录取分数线打印出来挂她屋里,还要语重心长说:“妹妹啊,看看这分数,不学能行吗?”然后天天揪着这丫头和自己一起往死里念书做题,毕竟这关乎命运、未来和生活,更是想要实现她理想的唯一途径。而此时所处时代又不像他的来处,想当医生还是得先走过应试教育的独木桥甚至还得是佼佼者才能跨入医学殿堂门槛,如今慈衡有这个环境条件和能力接受个性教育,倒也不必闷头朝一个路走,或许她的能耐和缘法比他们其他三个读书的孩子都更别有莲华。

    这番思绪被慈衡快活的声音打断:“对!哥哥真有本事!将来定能高中!”

    他立即反应过来,接着刚才的话说道:“你别转移话题,哥哥问你,爹答应你和荣大夫学点医术,但可曾答应你跟着人往山里跑?你一个孩子,多危险,爹知道了得多担心?”

    卓慈衡总是很奇怪,自己的哥哥怎么比爹还难糊弄,这两句话要是爹定然就给绕过去了,然而哥哥总能在自己的话里找出重点和头绪,怎么绕开都还能再接上。

    于是她便只能老老实实说道:“你不说,爹也不知道……再说那荣师父上次进山遇到貉子,两腿发软的时候还是我拿镰刀给貉子赶跑的,上次小伦哥从军营里回来的时候,教了我好几招刀法,可好用了!不会出事的!”

    说罢,卓慈衡眼珠一转,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又绕回方才卓思衡的问题上去做文章:“好家伙,听哥哥话里的意思,原来咱家就爹一个人担心我,哥哥就不担心妹妹嘛?好狠的心!”

    卓思衡很希望本朝允许女子出仕,若是如此,他必然想方设法也得让三妹妹当个言官,这种抬杠本领与话术滑坡天赋不去和人打嘴架实在是当代政坛一大损失。

    但他也只能笑笑说道:“你牙尖嘴利也就欺负我,等你姐姐回去收拾你。”

    说到姐姐,慈衡就老实了,她是不怕从来都温和宽容好讲道理的大哥的,但是姐姐脾气虽好,总有办法有手腕治得她服服帖帖的,于是便做个鬼脸收了声,安静一路走到家门前,却才又缓缓开口道:“哥哥你自己不也和呼延爷爷进山打猎去……每次你去山里几天,爹爹就几天几夜的睡不着觉担心你的安危,到你差不多回来的那两天,下了学便去乡路头等你……”

    卓思衡微微一愣,心头又是温暖又是歉疚,声音都低柔几分:“咱们几个长得快,今年过冬得多准备点皮子做御寒的新袄和大氅,你姐姐怕冷,我想猎只鹿,再给她做个鹿皮绒的毡毯垫在塌上,暖和又舒服。”

    呼延老爷子是乡里唯一没当过兵的男丁,据说因他父亲是斡汗八部的异族人。他是三四十年前漂泊至此安家,一家人都去得早,膝下就留了个小孙子,在卓衍处学了一年,如今当了个学徒,跟着商队在南方诛州行走长世面。呼延老爷子有一手家传的放山狩猎好本事,他感激卓衍教育孙儿才得了这样的好出路,便也将这个本事对卓思衡倾囊相授。

    二人说着话回了家,赶上下学,一屋子孩子往外跑,悉衡在跟老爹汇报吴里正来过的事儿,卓衍听了若有所思,见思衡和慈衡回家,便对大儿子说道:“思衡,一会儿记得带点昨天小蛇溪漫水时捞起的鱼送到呼延老先生那里。”

    “明天再去吧,我怕太晚老爷子喝完小酒睡了。”呼延老爷子最是贪杯,他说自己早年进山受了冻,晚上不喝酒热不过来身子。

    卓衍听后却少有的拒绝了儿子的合理建议说道:“就今天吧,明天我还有事另外安排你。”

    卓思衡并没多想,听话地应了声去送鱼,老头果然在睡觉,他放下鱼在水盆里盖住,又给老人家紧好被子,检查了炉灶后才离开。

    回来的半路上天空便下起雨,北方春夏最爱有疾雨,说来就来,乌云才至电闪雷鸣也刚亮响起来,硕大雨点便马不停蹄往地上砸。卓思衡紧赶着跑回家,还没进院就看到卓衍比这雨还着急的架势撑着伞往外迎他。

    父子二人都是淋透了雨,慈衡给熬了驱寒的汤喝下去又洗了个热水澡才缓过来。

    第二日一早,卓衍便叫卓思衡随自己出去。

    只是他准备了好些东西,不似寻常出门父子钓鱼谈心那般轻巧,两人又是鱼又是皮货,还有些拖人在宁朔买来的些许南货,两手满满,再不能提时卓衍才迈出家院门。

    昨夜豪雨后乡路泥泞,断了的树枝和落了的花萼被行人踩得到处都是,卓衍一直沉默着走在前头,卓思衡好几次提出再帮他多拎一些东西都只是被摇头拒绝的。

    卓思衡心里有点奇怪,吴里正家他也去过好多次的,有时过年走动拜访,有时为些孩子读书的琐事,却都没这次这般郑重又诡异。

    走着没几步便到了吴里正家,卓衍带卓思衡行礼后放下礼物,便一同进屋,这次卓衍没有在请让后落座,而是朝吴里正深鞠一躬,郑重道:“不瞒里正,晚辈这次来是有要事相托。”

    乡下质朴,乡里乡亲走动拜访也都随意,他这个里正说是小吏,其实也就像个村里的操心老人一般,没什么架子更没派头,吴里正哪见过这串门架势,吓得他赶紧摆手道:“卓教习可是咱们乡的大恩人,可千万别这么说,你家的事儿就是咱们乡里的事儿,尽管说!”

    “晚辈打算两个月后带思衡去宁朔考科试。”卓衍依旧保持郑重地语调,一字一顿说道,“需要里正您出具带画押的家状和保单,再由我带至宁朔的州府衙盖了公家的文印,孩子才能入考场一试。”

    吴里正听闻后表示,这果然是正经的大事!他虽不识字,但由卓衍书写他来盖章便没有问题,这可是他们乡里第一个出去考试的孩子啊!

    而一旁的当事人卓思衡听罢却愣在原地。

    他听卓衍讲过,本朝科举三步走是解试、省试和殿试,但想要参加第一关解试,则要么是国子监的学生,要么是州学在录的生员,而他自己两边不靠,只能用第三种方式获得资格:参加资格认证考试并通过,也就是科试。

    虽然知道一定会来,但自己的科举之路真的迈出第一步时,卓思衡还是略有些惶惑:这种交付命运的感受实在奇异,是从前所不曾有过的。

    不过,他活的第一辈子还从没怕过考试,也该让他见识见识,这辈子的考试有何能耐。

    第7章

    出行去往朔州州府所在地宁朔城前,卓衍和卓思衡特意换上最好的布袍。

    这两套袍子还是刚到杏山乡落脚时,朱通从当差的流放地托人带回,来人说是帝京那边有人打点送来点名给卓家的,朱通已让那人回去告知托人办事者卓家大赦到杏山乡的事情。从那往后,姨母托人带来的衣物便都直接送至家中,只是照旧没附有字条一类信笺,又仍在衣物内襟等处绣了只做记号的肥美小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