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慧笔学 - 历史小说 - 明末汉之魂在线阅读 - 第一百九十三章:丰收在望

第一百九十三章:丰收在望

    张凤仪其实远远地瞧见了小姑子和黄汉相拥的场景,她也不知黄汉给秦妡怡灌了什么迷汤?

    这谁在乎呢?只要小姑子活得开心就好!

    秦妡怡见了黄汉一面后反差如此之大,秦良玉也觉察出了端倪,她知道女儿的个性不想过于严苛,决定静观其变。

    这个时代跟后世截然不同,没有一丝奉子成婚的可能性。

    如果哪一家的女儿敢婚前有苟且,世家大族宁可杀了女儿也不会成人之美。

    黄汉只能走正道争取让皇帝赐婚,他其实还有一条路可走,就是争取封爵,如果如同郑成功那样成为大明的郡王,那么就可以堂而皇之拥有王妃和几位王侧妃。

    但是那太遥远,大明何其吝啬爵位,异姓王除了开国时有几个,后来一直到亡国后狗尾续貂的南明才有了如郑成功、李定国等等这些不知所谓的王爵。

    炙热的夏天渐渐地走远了,中秋节来临,三个月的时间里,黄汉和徐光启以及“红旗军”全体都在忙碌,生产自救、安置灾民、基础建设、扩军、加强训练一直在进行中。

    如今的“红旗军”势力范围秩序井然,老百姓虽然没有达到丰衣足食的地步但是基本上已经脱离了饥饿。

    徐光启不能够在开平跟黄汉一起欢度中秋节,因为他接到高升礼部尚书的圣旨必须即日回京。m.zwWX.ORg

    科学家在永平工作三个月,跟黄汉相处出了感情,他多次向手下吐露心声,说自己蹉跎了大半辈子,唯有此次赈灾活民十数万才觉得有意义。

    徐光启走了,只带走了两个书童,跟着他的那些具备农业技能的家丁和吏员都留给了黄汉,徐光启命令他们必须培养出能够替代他们的种田能手才能够回去。

    眼看着甘薯和马铃薯就会收获,这两样东西在北方存储比较简单。

    因为永平地界的人家几乎家家户户有地窖,大概四度左右的恒温地窖用来存储甘薯和马铃薯,只要经常进去翻动、挑拣,保存一年以上都不成问题。

    这两样农作物在大明不被人熟知,如何打开销路就是黄汉面临的大问题,毕竟他给了定金包销甘薯和马铃薯。

    黄汉又在提前布局,他出银子制造用来烤红薯的炉子,一下子就下达了一千个的制造任务。

    大明面临粮食危机,太多人饿肚子,因此酿酒的成本相对应高出太多,马铃薯和甘薯具备含氮物质高,有利于酵母生长的特点,可以作为酿酒需要的粮食。

    虽然鲜马铃薯、甘薯的出酒率低于谷类,但是这两样东西的亩产是谷类的五六倍,成本摊薄下来,生产白酒和酒精的成本只有谷类粮食酒的三成。

    酿制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酒糟又是喂养猪、牛、马、驴子、骡子的好饲料。

    甘薯其实就是后世的地瓜、红薯,用来制造酒精酿造白酒其实并不复杂,工艺流程无非就是制曲、制酒母、蒸煮糊化、糖化发酵、最后一步乃是提高酒精度的关键所在——蒸馏。

    明朝的白酒作坊多不胜数,拥有酿酒技术的师傅太多,之所以他们酿造的白酒度数不高就是因为蒸馏次数不够而已。

    黄汉让酿酒师傅操作时根据需要增加蒸馏次数就可以得到高度白酒和纯度不是最高的酒精。

    马铃薯和甘薯还是加工粉丝、粉条的原料,粉丝、粉条在常温下的保质期胜过稻谷,甚至于存储几年都不会变质。

    在后世没有人会放心食用保存期超过一年的粉条,但是在到处存在饥饿的大明,连吃下去无法拉出来的观音土都成为食品。

    能够有保存期超过一年的粉丝充饥简直就是一种幸福,谁会在意是不是存在得癌症的风险?况且这个时代人们还不知何为癌症。

    制作粉丝粉条的工艺流程很简单,其实在这个时代已经有了用绿豆生产粉丝的工艺。把土豆或者甘薯切碎磨浆沉淀提取淀粉再加入明矾配料打芡、沸水漏条。

    沸水漏条就是通过一个有许多细孔的容器导致原材料往沸水锅里漏,边漏边往外捞,锅内水量始终保持在头次出条时的水位,锅水控制在微开程度。

    黄汉找到了会用绿豆加工粉丝的工匠,现在已经在置办需要的设备和大锅,等到马铃薯和甘薯收获之时,就是满负荷生产之日。

    目前投资的所有作坊无一例外需要大量煤炭,炼钢烧窑是用煤大户,酿酒以及生产粉丝总是在不断蒸煮中进行,煤碳使用量也是可观。

    开平镇有得天独厚的煤矿资源,而黄汉得到这些优质煤只需要付出劳力成本就足以,日后产品的价格成本会有多低,得到的利润该有多高?

    有能够赚取高额利润的产业,有基本农田提供粮食资源,只要发展几年,有钱、有粮、有新式火器的“红旗军”难道还干不死那些通古斯野人?

    中秋节前几天,“红旗军”的两个主要将领憨子和宋鹏飞终于成家了,黄勇也定下了亲事,女方是滦州高家旁支,是高有谋为自己的一个远房堂妹牵线搭桥跟黄家联姻。

    黄勇的婚期订在十二月中旬,黄家今年两个儿子娶媳妇,两个闺女出嫁应该是四喜临门,如果朝廷的封赏在年前下来,那就是喜上加喜了。

    不仅仅黄家喜上眉梢,“红旗军”战士也是喜讯不断,太多失去家小的战士重新组成了家庭,太多光棍汉娶到了美娇娘。

    不单是“红旗军”战士日子过得滋润,体系内近三十万老百姓看着田地里丰收在望的庄稼也有了幸福感,大家都相信最难挨的光景就会远去,蒸蒸日上的新生活在招手。

    看着袍泽们欢天喜地,有一部分人黯然神伤,他们当然是已经伤愈却不能归队的一百余“红旗军”伤残战士,他们只能选择退役。

    黄汉不差钱,不仅仅给了伤残战士三十两安置银、给了他们体面力所能及的管理工作,还给了每一位退伍兵三十亩荣养田。

    这三十亩田产没有任何赋税,朝廷的摊派和苛捐杂税都由“红旗军”这个集体来承担。实在闲得疼的明末汉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