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慧笔学 - 历史小说 - 抗战之重整河山在线阅读 - 第1428章 熬冬和分裂

第1428章 熬冬和分裂

    时间进入1944年11月,欧洲各地也开始逐步进入冬季,气温降低,时不时还有雪花飘飞。

    在人类的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时候,有一个词足以说明世界各地人们对冬天的畏惧:

    “熬冬。”

    一个熬字足以说明一切,熬过去了春暖花开,熬不过去一切终了。

    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冬天是一道坎。

    20世纪之后,在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冻死人的事情不能说没有,但已经相对很少了。

    可1944年的这个冬天,很多日耳曼人又开始了熬冬。

    一场战争让国内的生产力大大降低,粮食等各类物资基本在战争中消耗干净,从战争中活下来的日耳曼人缺衣少食。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很多人注定无法熬过这个冬天,看到春暖花开。

    战争结束之后,各个战场上的德军战俘超过400万人。

    在这400万人中,只有少数在柏林城周围投降的人能够继续留在自己的国家,其余的丈夫要么被送到寒冷的西伯利亚挖土豆,要么就是在大西洋沿岸扫雷!

    总之,在战争结束后的第一年,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返回自己的家乡。

    绝大多数人都要被迫劳动改造。

    另外,在整个战争期间,日耳曼人的总伤亡超过1,000万。

    伤亡人数占其民族人口的1/7。

    大量国民伤亡,战俘又不得归国,这致使战后德国国内极度缺乏劳动力。

    中美苏三国都在各自的占领区内开始了全面重建工作,由于劳动力的严重不足,妇女也必须走上工作岗位。

    只有工作才能获得粮食、获得煤炭、获得御寒的衣物。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11月的天气还不算非常的寒冷,但是经历过战争摧残的柏林民众已经养成了居安思危的习惯。

    在真正严寒降临之前努力工作,积累粮食和各种过冬的物资,否则的话很多人就无法熬过这个冬天。

    因此民众的工作积极性很高。

    最开始的时候,曼斯坦因和保卢斯的警察部队主要负责维护柏林城区的秩序。

    可是当民众积极的有条不紊的投入工作之后,警察的任务开始转变为分发物资、协助建立医疗和人道救助区。

    南城市政府和南城警察局已经成立,基层治理体系开始逐步完善。

    中夏的跨国公司已经进入了南部的占领区,他们带来了工业生产,利用粮食或是一些其他保障政策招聘工人。

    这些公司此前参与了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奥地利等地的战后重建工作,经验丰富,资金和设备充足。

    进入占领期后很快开始工作。

    当然,占领区内的轻重工业的生产制造需要由中夏方面重新进行规划统筹。请下载小说app爱读app阅读最新内容

    首发&:塔>-读小说

    德国是不允许再出现高尖端产业和军事工业的,真正的技术必须掌握在中夏人的手里。

    根据伦敦巨头会议协定要求,德国不允许拥有军队,并且要对同盟国在战争中造成的损失支付战争赔款。

    战争赔款支付的主要方式为德国国家资源或是劳动力。

    占领期确定下来之后,四巨头在自己的占领区内‘搜刮’德国国家资源,包括工业机器,船支、公司,工厂等。

    用这些东西来作为战争赔款。

    在中夏西征军主力部队相继回国的时候,为了更好的控制占领区内的局势,警察部队的规模在一次扩大,并且分散到了南部的各个城市。

    柏林地区的行政体系建立起来之后,这个体系会向整个占领区蔓延,尽快恢复国家治理能力。

    在东面。

    由于此前希特勒发动的波波罗萨计划席卷东欧,兵锋直指莫斯科城下,让克里姆林宫大为惊悚。

    为了避免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斯大林同志决定在东欧地区建立一块战略缓冲地带,而缓冲地带的最前线便是东柏林。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因为是战略缓冲地带,不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和完善的民生。

    毕竟最后都是要被打烂的。

    布尔什维克人的重建以军队为主。

    消息传开之后,大量东部地区的人们向西部的中夏和英美占领区逃难。

    最开始的时候布尔什维克方面还颇不以为意,可是当察觉人口大量流失之后,红军士兵开始在占领区的交界地的拉起了警戒线和铁丝网。

    用暴力阻止民众向西部地区逃难。

    这一举动出现之后,合众国与中夏的占领军也在交界地带设立起了检查口。

    柏林被正式切割成三个部分。

    这一事件也将欧洲地区势力分成了三个大的主体。

    第一是以大不列颠和高卢为主,包括部分西欧国家。

    塔读@-读小说

    各方在忙着发展的同时也在忙着构建防御壁垒,一个国家内部再次出现或蜿蜒或纵横的“国境线”。鱼夫的抗战之重整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