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救灾治水
翌日。 迩英阁。 今日又是上课的时间,只是上课的老师从鲁宗道换成了翰林学士晏殊。 晏殊是大宋有名的神童,七岁便以文章学问名闻乡里,十四岁时被张知白推荐给真宗。 由此,晏殊踏上了为官之路。 不过,相比于他做官的事,后世的人反而更加了解他的文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皆是晏殊写下的名篇。 “官家,今日咱们继续讲《唐六典》。” 《唐六典》是唐代官制的行政法典,规定了唐代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机构、编制、职责、人员、品位、待遇等。 并且详细的介绍了官制的历史沿革。 众所周知,宋承唐制,所以,《唐六典》就成了宋代官家的必学科目之一。 “先生,今日且先不讲唐六典。” 说着,李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面色严肃道。 “昨日我看了赵发运使呈上的劄子,其中言明,苏、湖、秀三州闹灾,波及数万户。” 另一边,晏殊饶有兴致的听着,官家知道关心国事,这是好事。 他虽然为人谨慎了一点,不轻易得罪人,也不会轻易倒向哪一派,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自己的想法。 若不是先帝拔擢,他也没有今日。 因此,他暗地里是还是保皇派,只是他隐藏的有点深。 “我观国史,凡大灾,必有大疫,苏、湖、秀三州灾情甚广,理应尽快遣派医官赶往三州。” “另,积水成灾的主要原因是河道不畅,赵发运使在劄子中提议疏浚河道之事,也应尽快施行。” 晏殊微微一笑,他想看一看官家是否胸有成竹。 “官家觉得该怎么做?” “一曰引,宜召苏、湖、秀三州附近的厢军,尽快疏导积水,择人烟稀少之地,改道之。” “二曰疏,当灾情缓解之后,继续由厢军进行清淤工作,降低水位,免得灾情继续反复。” “三曰修,江淮之地水系众多,到了夏季降雨也会比北方更多,理应多兴水利。 水利一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虽耗费颇多,但却不得不为之,此乃百年之大计。 如今京师的繁华,离不开汴河漕运。 如果没有漕运,京师根本聚不起百万之众,而汴河水运之发达,离不开隋唐两朝的开发。” 听到这番言论,晏殊满意的抚了抚胸前的长须,他年少成名,为官十几个春秋,如今不过三十出头。 为了让自己显得没那么突兀,晏殊特地蓄起了长须,为的便是让自己看得年老一些。 ‘官家日后必为明君!’ 此刻,晏殊心中很是高兴,官家所言,皆是切中时弊之言,并不是侃侃而谈,也不是纸上谈兵。 虽然某些言论还稍显‘稚嫩’,但官家今年才多大啊? 十三岁! 比自己入仕时还要小一岁! 彼时,自己应神童试,得先帝恩幸,赐以同进士出身。 忆起当年,晏殊不由想到了当年发生的一件事。zWWx.org 那时的宰相正是寇相,当自己被赐同进士时,寇相还向先帝建议,不应如此厚待他。 不过,先帝却没有同意,并且回了寇相一句。 ‘朝廷取士,唯才是求,四海一家,岂限遐迩?’ 晏殊是抚州人,属南人,所以寇准才会反对。 对于这事,虽然晏殊知道寇准不喜南人的事,但若说他心中一点疙瘩都没有,那多半是不可能的。 后来,寇准罢相时,真宗曾经召见过晏殊,名义上是让他草诏,实际上却是咨询他的意见。 结果,晏殊却用一句‘臣掌外制,此非臣职业’回复真宗,避开了真宗的问询。 (PS:北宋前期有内制和外制之分,翰林学士院掌大诏令,宰相、枢密等高官制此,皆有翰林学士院起草,称内制。 而外制则是中书名下的舍人院,主要负责起草翰林学士院之外的诏书) 避而不答,有时便是最好的回答。 当然,晏殊的回答也毫无问题,他当时乃至知制诰,除受宰执的诏书确实不是他的职责范围。 即便别人想挑刺,也找不出问题。 晏殊固然不太喜欢寇准,不过不喜欢寇准,并不代表他更倾向于丁谓,也不代表他会倒向太后。 恰恰相反,对于太后想要专权一事,他是心怀抵触的。 但也仅限于抵触。 太后势大,眼下朝局未稳,前路未明,如此情况,对于深谙明哲保身之道的晏殊而言,最好的态度便是保持中立。 与此同时。 迩英阁外,刘娥此时的脸色不是很好,她到了已经有一会了。 她今天过来特地没有提前通知,为的便是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 然后,她便听到了官家刚刚的发言。 全程! 一曰引,二曰疏,三曰修。 好啊! 好得很! 条条切中实际,都是好计策! 按照一般家庭而言,儿子有出息了,为人父母的应该欣慰才是。 但刘娥不知怎地,心里一点也不高兴,反而烦闷不已。 六哥越是优秀,距离她还政的日子就越近。 这让刘娥怎么高兴得起来? 到手的权力,再让她交回去? 她又岂会心甘情愿? ‘我该怎么办?’ 此刻,刘娥一门心思的想着。 ‘六哥表现的越厉害,对我越是不利,我该怎么办?’ 猛然间,刘娥心中生出了一个念头。 ‘废天子?’ 下一秒,刘娥浑身打了個哆嗦。 她被自己的这个念头给吓到了。 怎么能这么想? 六哥可是自己亲眼看着长大的,虽然自己不是六哥的生母,但养了十几年,她早就把六哥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一念及此,刘娥不由想到了前朝的武氏。 她自觉手段不输对方,但论心狠,她是万万比不上的。 “唉。” 半晌,刘娥默默一叹,然后默然不语地离开了迩英阁,一如她静悄悄的来。 殿内。 李杰隐约察觉到了外面有人来,敢毫无顾忌的盯着自己,且不惊动任何人,数遍宫中,除了太后,恐怕也没有旁人了。 一旁的晏殊倒是毫无所觉,他的注意力全都放在了李杰的身上。放羊小星星的诸天万界之大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