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慧笔学 - 历史小说 - 大明:乡村小状元,老朱贼稀罕我在线阅读 - 第224章 翘首以盼过大年

第224章 翘首以盼过大年

    之后,朱七牛带着大家到处逛了逛,看过了每层楼的包间和布局,也看过了整个歌剧院唯一的一处位于一楼的表演大厅。

    “这处歌剧院设计的十分巧妙啊,越往上包间越少,包间越大,布局的也越精美。

    尤其是那个位于一楼的舞台,整个舞台上方都是空的,七层楼都围着它。

    就是坐在七楼窗边,也能一眼将舞台尽收眼底。忠义伯,这也是你设计的吗?”朱元璋看得十分高兴,便问道。

    朱七牛点点头:“是啊,我是在别处看过类似的图纸,所以仿效了一番。”

    “爱好学习,触类旁通,不愧是你啊。”

    “皇上赞缪了。”

    “哈哈哈。”老狐狸笑的十分开心。

    “嘿嘿嘿。”小狐狸笑的也十分开心。

    大手一挥,朱元璋笑道:“大家各自去坐下吧,好好观赏曲目。”

    “是。”

    “朱秉文,开始晚宴吧。”

    “是。”

    朱七牛匆匆退下。

    自有宫女、太监领着诸位勋贵官员前往该去的包间。

    而在此之前,马皇后及其余各位夫人早就已经在包间落座了。

    毕竟是女子嘛,朱七牛就没让她们露面,省的有的官员乱看,引发不必要的矛盾。

    不一会儿,一个个包间里被太监和宫女送来了各种吃的。

    什么豕骨汤啦、羊肉丸汤啦、酸菜包子啦、东坡肉啦,都是些民间百姓最爱吃的大菜,分量多,盐分重,最关键的是全都是热乎的,跟往年的宴会上冷火秋烟有极大区别。

    晚饭都没吃的勋贵官员们本以为今天要饿肚子了,闻见空气中弥漫的香味,心可算是放进了肚子里。

    忠义伯可算是办了一件人事!

    朱元璋嗅了嗅鼻子:“嘿,这可比过去由礼部、鸿胪寺、太常寺和光禄寺准备的伙食强多了,最起码它是热的呀,看起来跟刚出锅似得。”

    送菜的太监笑道:“回皇上的话,本次晚宴的饭菜都是用大铁锅做出来的,一锅就要装上几十个盘子,歌剧院后厨那边足足架了几十个口锅,送菜之前菜才刚出锅,直接都是用铁锹往外盛菜,那阵仗,奴婢长这么大还是头一次看见。”

    朱元璋‘哦’了一声:“大锅饭?看来是之前负责城北工地大锅饭的几个大厨的手笔,朱七牛把他们弄来做饭了?行,咱可是有日子没吃过这种饭菜了,几个大厨都有赏。”

    “奴婢记下了。”

    朱元璋又问道:“皇后她们呢?”

    太监道:“听说皇后娘娘和诸位官员的夫人们在另外的包间。”

    朱元璋看了眼自己这个包间,除了太子外,剩下的就是徐达、汤和、李善长和六部尚书等重要勋贵官员。

    而且大家还不是一人一个小桌,而是全都围在一个大圆桌子旁,就跟民间吃宴席似得。

    “皇后那边的桌子也是这么摆的?”

    “应该是吧。”

    朱元璋笑了笑:“行,以后也都这么来吧,显得亲切,比以前那种大家隔了几丈远来的方便舒适。”

    “是。”

    朱元璋拿起筷子,率先夹了一条鲫鱼:“来,大家开吃吧,不用客气。”

    “谢皇上。”爱读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

    与此同时,皇后娘娘及诸位夫人那边也开吃了。

    赵兰跟小朱李氏被朱七牛特意安排在了一桌,她们所在的包间里也只有这一桌宴席,宋濂的小儿媳妇儿和大孙媳妇儿也在。

    门一关,里面便只有她们八个诰命或敕命夫人了,大家说说笑笑,没一会儿就混熟了,倒是不像过去那种宴会似得,说话全都能被其她人听见,搞得大家都很拘束。

    众人正吃喝着呢,一楼忽然就闹哄哄了。

    “嘿,这就是歌剧院啊,真白真大。”

    “当初建造这个地方的时候,我还帮过忙呢,当时我在这里干了四天活儿,领了四百铜钱。”

    “太孙和朱大人真客气,居然邀请我们来参加这种宴会,说是什么与天子同庆新年,真是荣幸啊。”

    “谁说不是呢,咱家往上倒十八辈儿,也没跟皇帝一起吃过饭啊,话说皇帝到哪儿了?咋没看见?”

    “你傻啊,刚才过去的那个车队就是皇帝他们的,他们现在肯定已经到了,就在楼上包房里呢。”

    “……。”

    为了便于看清、听清舞台上的表演,二楼一直到七楼的每个包间的窗户都被打开了,那些人说话的声音又够大,就连七楼正跟徐达说笑的朱元璋都听见了。

    来到窗边朝下看了看,只见一楼大厅不知何时摆上了一排排椅子,最前面的那排椅子都要挨着舞台了。

    而在大厅里,还有一帮闹哄哄的人,他们全都穿着朴素,有些拘谨,偏偏说话的声音不自禁的提高着,咧着一嘴牙……东张西望,一看就知道是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小老百姓。

    “嘿,朱七牛这小子搞什么呢,开国之后,这是咱参加的第十五个除夕晚宴,还是头一次在宴会上看见老百姓。”一看见这些人,朱元璋顿觉得无比亲切,扯着嗓子粗声粗气的喊道。

    刘仲质心里‘咯噔’了一下:“皇上,是否要把他们请出去?”

    朱元璋摆了摆手:“不必,他们都是大明的百姓,在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里,跟咱一起过节有啥不可?咱倒觉得这样挺好,我还说怎么一楼大厅那么大,舞台却没占多少地,原来大片空地是给这些百姓留的啊,挺好,挺好的。”

    刘仲质点点头,缓缓坐下了。

    百姓们乱了一阵后,各自找座位坐下了。

    然后又三五一群的议论起来,即激动又期待,同时还有些忐忑,如坐针毡。

    就在这时,两道光从舞台对面的三楼照向了舞台。

    众人正惊讶呢,舞台上一左一右走出了两个孩子。

    左边那个一袭红色秀才服,生的唇红齿白,剑眉朗目,清秀不凡,郝然正是忠义伯、礼部右侍郎、大明状元公、龙门派真人、神医朱秉文。

    而右边那位,却是个十岁左右的小姑娘,她生的温婉如月,眸如星辰,顾盼生辉,眉眼间又带着几分英气,同样的一身红色秀才服,穿在她身上却偏偏显得格外婉约。

    哦,原来有区别的不是衣服,而是人。

    “这是谁家姑娘?”朱元璋一眼便瞧上了这小姑娘,想给自家孙儿雄英留着,当即问道。

    刘仲质认真的看了又看:“皇上,这小姑娘的眉眼之间有些像是应天府尹黄育才,听说黄大人的小女和忠义伯青梅竹马,想来就是她了。”

    朱元璋叹了口气:“她就是黄月英啊,可惜了。”封侯书生的大明:乡村小状元,老朱贼稀罕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