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慧笔学 - 历史小说 - 汉世祖在线阅读 - 第101章 梁山观政

第101章 梁山观政

    上山赏景,下水摸鱼,夜宿农家,刘皇帝在梁山享受了一番田园生活,虽然惬意,但终究只是一时愉情之举。倒是跟着的子女们,玩得开心,难得没有宫廷规矩的约束,可以放声大笑,可以肆意奔跑。

    当然,嬉玩之间,刘皇帝的注意,还是不免为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所吸引。视察的结果,让他还算满意。

    在梁山,他走访了三村一庄,得到的反馈便是,当地的百姓对于时下的日子很满意。基本做到了,耕有其田,居有其舍,衣食不缺。

    作为从战争年代走出来的亲民皇帝,刘承祐可太了解当初大汉百姓是怎么的困苦状态了,几乎可以说,举国上下,人有饥色。虽然背靠着青山绿水,物产乃丰,不能代表全天下,但这样的景象,已足令其喜。

    从当地村民的口中,所得到的最重要的反馈就是,开宝新政,经过这几年的推进,已然取得良好的成效,百姓们的负担确实得到了减轻。

    而最受百姓欢迎的,也唯有两个政策,其一是丁税的减少,如今可谓历代最低,到如今,梁山地区每一户的百姓,一家都至少有六口人,人口的繁衍增长,在这几年尤其明显。

    其二便是税收的减少了,两税税制下,各道州按朝廷配额划税,梁山泊附近的百姓,算是偏富庶的,哪怕财政在制定税额时,按照朝廷的意思,对富庶地区有所偏重,但因为人口基础大,分摊下来,到每家每户也不算多了。

    然而,对于一些穷苦地区,朝廷的优惠政策,实则并没有取得太好的效果。两税税制,最大的弊端,就是难以做到公平,贫者少交,富者多交的思想,没能得到体现。

    事实上,关于税制上的问题,刘皇帝心里也是清楚的,但一直没有大动作。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在当下,两税法仍旧是顺应时代发展,是一套成熟的推行已久为上下内外所接受的制度,不该轻易推翻;

    其二则是,弊端固然有,但对时下的大汉而言,社会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政治稳定,吏治清明,经济大爆发,一切社会矛盾都在这种前进的时代浪潮中被掩盖起来了。

    作为一个帝王,维护统治才是第一件事,问题没有爆发出来之前,又何必主动去捅出来,引起内外的动荡。

    历代变革,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与环境,就像当年刘皇帝登基之后的各项改革措施,那也局势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改革基础与条件,顺应时代发展浪潮,刘皇帝则属于顺势弄潮的推动者。

    税制原因也一样,固然有先见之明,固然看得到税制的缺陷与不足,但瑕不掩瑜,能够较好地满足当下的统治需求,刘皇帝就不会轻易去变。小调整可以有,但大变革,则需小心得来,不知觉间,刘皇帝也从当初锐意进取改革者,转变成为了一个守成者。

    依照刘皇帝的见识,或许能够做到相对公平的税制,还得属摊丁入亩,按田土多少收税。然而,以大汉如今的人口状态,需要急躁地去施行吗?

    再者,所谓摊丁入亩,真的就能一劳永逸吗?显然不是,再好的制度,终究是要人去推行,去维护的,只要人出了问题,终究也是白搭。刘皇帝秉国这么多年,很多问题,可看得清楚得很。

    在梁山的最后一晚,没有再寄宿农家,当地百姓在山脚立了一座山神庙,作为当代神祇,借山野小神的庙宇住上一宿问题自然不大。

    虽然已是暮春,将入夏季,但夜幕降临之时,还是有些寒冷,尤其靠近水泊,林荫茂密,水汽也重。

    山神庙的建立,显然是看过风水了,位置优良,视野极佳,不过,刘皇帝这一行人,也使得这庙宇烟火气息浓重了许多。

    几座帐篷高高地立起,随行的卫士严密低守备于四周,内侍宫娥们侍候着,正对着湖泊,篝火升得很旺,烤架上烧烤的是他今日亲自捕捉的肥鱼。

    大公主刘葭玩了一天,已然困顿,倚着刘皇帝,迷瞪着双眸。见状,刘皇帝朝小符示意了一下:“困了的话,就先行去歇息吧!”

    小符自然不会,难得有这种单独侍驾的机会,在梁山的这几日,没有其他后妃,没有其他皇子皇女,她才真正地有“一家人”的感触。因此,哪怕有些疲惫,仍旧表示要陪着刘皇帝。

    刘皇帝也不勉强她,倒是刘葭实在扛不住了,告罪一声,先行回到自己的小帐就寝了。九皇子刘曙已经十一岁了,长得眉清目秀的,诸子之中,除了五子刘昀,就属他最调皮。

    随着逐渐长大,刘皇帝诸子的性格也都展现出来了,论家世出身,刘曙算是突出的,不过这小子,除了学习,什么事情都喜欢。比如此番出宫,摸鱼戏水,伐竹编舟,玩得不亦乐乎。

    此时,仍旧目光炯炯地望着烤架上的鱼。见他一脸馋像,刘皇帝不由乐了:“在宫中什么美食没吃过,这等烤鱼,竟把你馋虫勾出来了?”

    在寄宿农家之时,面对百姓的吃食,刘曙可表现得分外排斥,觉得难吃,哭天抢地地要吃美食。要不是挨不住饿,当真不会去尝试那简餐陋食。

    此时,面对皇父的问话,刘曙不由缩了下脖子,似乎回忆起了前两日因为挑食被刘皇帝呵斥的场景。

    指着其中一条已然烤得焦黄的鱼,刘曙应道:“这可是我亲手网的鱼,自然要尝尝它的味道!”

    刘皇帝笑了,目光再度投到远处的梁山泊中,黑夜笼罩下,那纵横的港汊显得更加神秘而幽静,一片森森之中,隐现着一些灯火。

    “此形胜之地,朕看这梁山,可以设一镇!”刘皇帝说道:“这样,山下的百姓,就不用泛舟前往市镇赶集了!”

    “是!”张去华候在一旁,赶忙记下此事。

    刘皇帝也看了一番梁山的地形,以他那不算出众的军事眼光,也看得出来,这确实是个绿林啸聚的绝佳场所。

    他这一开金口,可以想见,一座新的市镇,就将在梁山下崛起。

    “还有一事,你也记一下!”刘皇帝思路不停,继续道:“丁赋一减,人皆喜悦,民间新生丁口犹多。朕的意思,以开宝五年所录籍册为凭,今后丁税照此收取,开宝五年之后,所增人口,不在征收范围之内,且今后,永不加丁赋!”

    “陛下,此诏一出,只恐朝中异议啊!”张去华不由道:“二十年后,朝廷将少一大笔财税入项啊!”

    “你都说了,是二十年后的事情了!”刘皇帝摆摆手:“可以发回东京,让政事堂讨论讨论,但朕的意思,还是要落实!”

    “是!此诏若得通行,可以想见,天下子民,都当感谢陛下恩泽了!”张去华是个聪明人,明白刘皇帝的用意。

    没错,刘皇帝玩的就是“永不加赋”那一套,对大汉来说,每年四十文的丁钱,本就不算多,因此,就时下而言,投入的成本也不高。也就到人口暴涨之后,庞大的基数下,那才会是一笔不菲的进项了,但如果帝国发展到人头税都能影响国家财政,那样的帝国,就绝对出问题了。

    并且,丁钱不加,但正税以及各种徭役,却是可实时调整。作为君主,刘皇帝可太知道那备受推崇的“永不加赋”,是怎么回事了。

    但不管如何,刘皇帝可以预见,开宝五年以后,百姓们生养的动力会更足,大汉的人口将继续爆发。芈黍离的汉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