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慧笔学 - 历史小说 - 西周长歌在线阅读 - 第401章 四百 整顿朝政

第401章 四百 整顿朝政

    巫隗轻声抚慰道,心中却庆幸万分。这若是让她死成了,无论是自己还是伯姬公主可都是说不清楚了。

    “儿子,儿子……”党孟妊似是醒了过来,不断喃喃言道。

    巫隗转身出殿,刺眼的阳光扎得她顿时睁不开眼。待她看清之时,伯姬已站在当院。

    “她怎么样?”

    “方才寻死被我制住了,为了其子,应已暂无死志了。为防万一,公主还是应该将全宫利器收好,另派可靠之人看住她为是。”

    伯姬点点头:“君上将后宫托付与我,若党氏出了差错,我亦无法交代。此事我自会仔细打点,倒是姐姐……当真明日就走么?”

    巫隗一拱手:“冬日将至,正好于东海之滨修习方术,待来年春暖花开日,自会来拜会公主。”

    “天从人愿,你我自会相见有期。”

    依着姬胡的意思,待到涝水河渠成渠放水之后,最多等到秋收时节,他便要再次巡幸中原,筹谋他自少年之时便一直怀有的志向:南征,征服鄂楚两国,收回铜绿山,逼楚王去王号,甚至灭楚,完成大周几代先王都没有完成过的伟业,一雪昭王之耻。

    可是秋收时节的小朝会却令他改变了主意。

    原本依着春秋出而冬夏眠的周人活动法则,冬日朝会是极为罕见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时令的限制。朝会须外臣聚国的话,冰天雪地酷暑炎炎,外臣迢迢赶路毕竟多有艰难。因此,此次朝会没有外臣参与,与会者全数为实职大臣。也就是说,太史,太庙,太卜之类的清要均未与会,大吏之类的实权低职主官也未能与会。连同姬胡与荣夷,只有十三人与会。

    人数虽少,地点却选在镐京王宫正殿。

    当大臣们踩着厚厚的红地毡,走上高高的三十六级白玉台阶,穿过殿台上九只青烟袅袅的巨大铜鼎,走进穹隆高远器局开阔的正殿时,庄重肃穆之气立即强烈地笼罩了每一个人。

    九级王阶之上,矗立着一座九尺九寸高的白玉大屏,屏上黑黝黝一只奇特的独角法兽獬瞪着凸出的豹眼,高高在上,炯炯注视着每一个大臣。屏前一台青铜王座,横阔过丈,光芒幽幽。阶下两只大鼎,青烟袅袅。鼎前六尺之外,十二张青铜大案在巍巍石柱下摆成了一个阙口朝向王座的三边形。

    每张大案左角,皆树着一方刻有大臣爵次名号的铜牌。案心一张精制羊皮纸,一方石砚,一支新制毛笔。案旁,一只木炭火烧得恰好通红又无烟的大燎炉。

    “足下以为如何?”姒禹低声问了一句。

    “简约厚重,庄敬肃穆,天下第一庙堂也!”荣夷由衷赞叹。

    “大王驾到——”白发苍苍的内侍贾快步从屏后走出,站在王台上一声长呼。

    “见过大王!”大臣们整齐一拱手,不禁都有些惊讶了。

    二十二岁的姬胡今日全副冠冕,头戴一顶没有流苏的天平冠,身披金丝夹织烁烁其光的黑斗篷,内则一身软甲,腰悬一口特制长剑,凛凛之气颇见萧杀。身为周王,此等装束原不足奇。然在这个素来不重程式而只讲求实效的青年王者身上,此等礼仪装束便实在罕见了。

    “诸位入座。”姬胡一挥手,自己也坐进了王案。展开了一卷竹简看得片刻才又抬起了头,接着浑厚清晰的关中口音回荡开来:

    “诸位,王畿饥荒之危业已度过,涝水河渠大见成效,井田水利重现生机,我大周元气正在一步步恢复。当此之时,整顿朝务便成第一要务。”

    说完这几句,姬胡似乎怕大臣们听得不太清楚,摘下长剑站了起来,走到王阶前,目光炯炯地扫视着阶下正襟危坐的大臣们:“孤亲政业已两年余,今日先定人事如何?”

    “臣无异议!”十二名大臣又是异口同声。

    话音落点,祁仲从王案上捧起那卷竹简恭敬地递了过来。姬胡接过竹简,又递给了肃立一边的内侍贾。后者深深一躬,接过竹简便清晰缓慢地念诵起来——

    周王胡特书:欲立庙堂,先谋栋梁。业经各方举荐,元老咨议,今立大政如左:其一,召穆公虎,辅政多年,深孚众望,署理丞相府总领国政。其二,原太子傅荣夷,才华出众,屡立奇功,升为亚相,襄助召公辅理国政。其三,原长史芮良夫,处事机敏,擢升为司马,总署军备。其四,原大田令姒禹,职掌拓展,得总领经济十署,议决一切经济大计。

    “诸位若有异议,当下便说。”姬胡目光扫过,高声一问。

    芮良夫目光闪动,嘴唇翕张似要说些什么,抬眼正迎上对案召伯虎含有警示的目光,心中一凛,顿时低下头,众人整齐一声:“臣等无异议!”

    “既然无异议,那么人事便如此定下来了!”周王姬胡的语气明显轻松了不少:“如此,庙堂大柱今日济济一堂,来年新政之方略,敢请诸位畅所欲言。”

    周公定虽垂垂老矣,然今日却是赳赳勃发,慨然道:“大王,洛邑虢仲将军传来消息,今秋铜绿山所贡岁金又少了一成之数,分明是那鄂驭方食言而肥,不将我王族威严放在眼中。而今王畿荒旱已过,庙堂内政亦整肃理顺,我王当大出函谷关,示威于天下,令那鄂国也好,楚蛮也罢,不敢再轻举妄动!”

    姬胡奋然拍案:“好!自昭王时代以来,王族之威一直不出函谷关,天下不惧我周室久矣,孤早欲大展手脚了!诸位但说,从何处入手?”

    芮良夫昂然一立拱手说道:“或西六师出征猃狁,或成周八师服鄂征楚,事务谋划皆在军务也。”

    姬胡大笑一阵,突然发现召伯虎与荣夷一直没说话,二人眉宇间似乎还隐隐有忧虑之相,不禁揶揄:“二位丞相,莫非是怕彼此不好相与乎?”

    “臣所忧者,王之见识有差也。”荣夷很平静。

    “怪亦哉!何差之有呢?”姬胡一旦认真,那双和番己一样的细长眼就变得分外凌厉。

    “亚相,你不明不白究竟要说什么?”周公定显然有些不悦。

    “臣启大王。”荣夷没有理会周公定,一拱手径直说了下去:“强国富民乃世间最大功业也。欲成此千秋功业,寻常人皆以为,办好大事乃是根基所在。其实不然,大功业之根基,恰恰在于认真妥当地做好每件小事。臣所谓大王见识有差,便在于大王已有不耐琐细之心。此等见识弥漫开去,大周功业之隐忧也。臣之所忧,唯在此处,岂有他哉?”

    “大业以小事为本?未尝闻也!”周公定几乎要拍案了。

    “臣附议。”一直没说话的召伯虎第一次公开支持了荣夷的主张:“小事最易为人轻慢疏忽。对于庙堂君臣,大事者何?征伐,盟约,灭国,靖乱……凡此大事,少而又少,臣为首辅相国多年,又碰上几件?而诸如法令推行,整饬吏治,批处公文,治灾理民,整军经武,巡视农田,移风易俗,衣食起居等小事日日在前,疏忽成习,必致荒政而根基虚空。其时大事来临,必是临渴掘井应对匆匆,如何能以强国大邦之象成功处置?是故,欲王天下,积微方能速成。”

    “依二相所言,新政方略何在?”姬胡皱起了眉头。

    荣夷与召伯虎对视一眼,最终虚手一请,召伯虎也不客气,慨然道:“涝水渠成,然尚需三五年之期方得去除盐碱滩,使我关中成大周粮仓。且隗子良之新边军亦在操演成形之中,尚需时日才能成为我大周西北之干城。少则三年,多则五年,请我王专务内政。”

    “内政要旨何在?”

    “整饬吏治,仓廪丰饶,坚甲利兵。”

    “其后呢?”

    “王师大出,势不可当,必威震天下!”

    “好,刻石以铭。”

    三日后,镐京王宫正殿合抱粗的石柱上新刻了“积微”二字,这也是王城大大小小不知多少石柱木柱之中,唯一被刻字的一根大柱。字是召伯虎所写,笔势秀骨峻拔,将笔划最繁的籀体文架构得法度森严,汪洋嵯峨,令人不得不惊叹,世间文字竟有如此灵慧阳刚之意境!

    柱石刻就之日,二十二岁的周厉王姬胡在石柱前整整站了半日,偌大的东偏殿静如幽谷。

    暮色降临之时,铜灯亮起,姬胡一如既往地坐到了大案前开始批阅公文。提起大笔,姬胡自觉心头分外平静。这种临案心绪的变化,只有他自己清楚。

    既往临案,同样的认真奋发,但他的内心却是躁动不安的。不安躁动的根本,是对终日陷溺琐细政务,不能鲲鹏展翅的苦苦忍耐,只觉得终日处置政务小事,对一个胸怀天下大志的君王简直是一种折磨。假如不是他长期磨砺的强毅心志,或许他当真会摔下刀笔赶赴战场的。

    今时今日却完全不同于往日了。湛兮若存的西周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