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慧笔学 - 历史小说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在线阅读 - 第三百六十九章 文官喜欢落井下石

第三百六十九章 文官喜欢落井下石

    曹国公府。

    李景隆已从朝廷眼线中得知消息,解缙、暴昭、顾三审联手,准备深究缥缈阁之事。凡是参与了缥缈阁开业的官员,无论是否涉案,都已被控制起来,缥缈阁也因此关门整顿。

    李增枝不安地看着李景隆,满面忧愁,夹杂着愤怒喊道:“不就是一个女人,有必要将此事扩大到如此地步?大哥,皇上这是想要拿我们开刀啊!”

    “你闭嘴!”

    李景隆一拍桌子,厉声呵斥。

    自朱允炆登基以来,原以为自己可以得宠,风光无限,位于武勋之首。可结果呢,先是去广东打海贼造船,回来之后便没了权力,左军都督府也不再由自己说了算。

    事实证明,皇上并不是真正的信任自己。

    李景隆清楚眼下徐辉祖如日中天,不可与之争锋,便想着暗中结交朝廷官员与武勋,等待徐辉祖犯错,然后一剑封喉,成为武勋第一人!

    这蛰伏的好好的,笼络了不少官员,眼看着暗中势力越来越大,可谁料,就因李增枝开了一个酒楼,就因一个官员意图强奸一个女人,整个事情就失控了!

    官员不是家奴!

    朱允炆的话让李景隆深深畏惧,皇上已经在警告自己,手伸得太长了!现在下旨命内阁、刑部与安全局调查,就是在斩断自己的手!

    李景隆恨恨得看着李增枝,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咬牙道:“事已至此,我们已没有退路,准备上奏折请罪,辞去左军都督府之职吧。”

    “大哥!”

    李增枝吃了一惊。

    若没有了官职,那李家将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权,到时徐辉祖可就真正掌控中军与左军都督府了。

    “你眼里还有我这个大哥?我们与燕王早已决裂,你为何还与朱高煦走得如此之近?你明知我们与徐辉祖有隙,为何还与徐增寿来往密切?他们两人有脑子,你有脑子吗?被人利用还不自知!你倒是告诉我,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你们三人走得如此之近?!”

    李景隆愤怒地问道。

    李增枝脸色难看,挣扎了稍许,低头说道:“大哥,我这样做都是为了我们李家的未来!”

    “未来?你倒是说说!”

    李景隆微微眯起眼,目光阴寒。

    李增枝见门窗紧闭,左右无人,便低声说道:“父亲在时,为太祖诸多猜忌。当年父亲病在床榻,太祖差遣淮安侯华中医治,后父亲身死,华中被赶出京师,发至建昌卫,其他一干大夫悉数被杀。大哥曾说父亲乃是病死,但据我所知,父亲乃是为人毒杀!”

    李景隆握了握拳头,父亲李文忠的死,是一个谜团。

    到底是死于淮安侯华中之手,还是死于太祖之手,李景隆并不敢说什么,毕竟太祖对父亲的杀意已不是一次两次。

    当年,身处高位的人不是荣耀,而是悲哀。

    “你到底想要说什么?”

    李景隆沉声问道。

    李增枝冷冷笑了笑,道:“我们享受的荣华富贵,是父亲用命打下来的。可大哥,新皇帝可一点都不信任我们,发配我们去广东,回京之后虽多赏赐,却削了我们的权力。如此皇帝,我们侍奉他作甚?”

    “啪!”

    李景隆愤然一巴掌,直将李增枝打退两三步。

    “你疯了!如此二心之言也敢说出口,你是想让我们全家都上断头台吗?!”

    “大哥!难道你不认为我们活得太窝囊了?”

    “你给我闭嘴!再敢有如此大逆不道之言,不需皇上动手,我便废了你!”

    李景隆从未想过自己的弟弟竟如此大胆。

    虽然在这之前,李景隆也怀有心思支持燕王朱棣,可现在与燕王决裂,李景隆只能站在朱允炆这一边。

    无论朱允炆靠得住靠不住,都无法更改。

    李增枝捂着脸,嘴角颤抖了几下,说道:“大哥,我们就要失去左军都督府,这之后还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一无所有的我们还畏惧什么?”

    李景隆上前一步,李增枝连忙后退。

    “你给我记住了,今时不同往日,皇上对朝廷的控制已然稳固,不是谁都可以撼动的!失去军权总比失去脑袋好!不要执迷不悟,拖累整个曹国公府!”

    李景隆猛地甩了甩袖子,走了出去。

    对抗朱允炆吗?

    李景隆不知道李增枝哪里来的勇气,徐增寿?朱高煦?就这两个没多少权势的家伙?他们还不配!

    不久之后,朱允炆便收到了李景隆、李增枝的请罪文书。

    朱允炆看过之后,不置可否,直接丢在了一旁,等待解缙等人的调查。

    这是建文朝第一次牵连性调查,涉案官多达六十余,就连应天府府尹正三品的官员也牵涉其中,朝廷一些御史、给事中、员外郎、主事等官位虽低,实权却大的官员更有十六人之多,还有一些五军都督府的将领参与其中。

    经过半个月的调查,解缙与刑部得出了一个结论:

    曹国公府结交官员、将领,自成一派,意图不轨。

    与此同时,一直没有动静的都察院似乎突然消息灵通起来,一封接一封的弹劾奏章递了上去,甚至一些御史开始追究起李增枝太祖热孝期间逛妓院的事,李景隆、李增枝在广东贪污、勾连商人的事也被扒了出来。

    朱允炆听闻之后大怒,下令革去李景隆左军都督府府事、李增枝左军都督之职,同时将李增枝逮捕入狱,并下旨禁足李景隆,待事情查明之后再作处置。

    一时之间,朝廷内外震撼不已。

    朱允炆登基不到两年,就对国公动手了,而且还是霹雳手段,毫不留情。

    刑部官员与安全局官员对于李增枝没什么好感,但奈何李景隆毕竟是曹国公,能量依旧还在,虽被禁足家中,但朝廷中依旧有些人为其开脱,尤其是军队一脉,上书求情者众,其中就有都指挥杨松、顾成等人,甚至到后来,江阴侯吴高、安陆侯吴杰也上奏折请求宽恕李景隆与李增枝。

    这些武勋之所以如此,并非是因为李景隆本身,而是因为李文忠,因为他们亏欠李文忠,敬佩李文忠。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和谋叛的罪名,处死了丞相胡惟庸,并有意扩大案情,以致牵连被系的多达万人。

    而当时李文忠接管大都督府只一年,面对如此腥风血雨,朝廷人人自危,不敢多言,只有李文忠先后三次上奏折,力劝朱元璋莫要大肆杀戮官员。

    前两次上奏,朱元璋压了下来,没作理会。但第三次上奏时,李文忠真正触怒了朱元璋,在奏折中,写上了“叛臣贼子,定诛无宥,惟锻炼攀诬,滥杀无辜,人不自安,伤国元气”的话。

    朱元璋指着李文忠大骂:“小子胆大包天,一派胡言乱语。朕斩绝叛逆,与你何干?”

    李文忠毫不畏惧,朗声答道:“皇上杀尽功臣宿将,一旦边疆有警,或内有叛乱,那时谁来为国效力疆场?愿皇上三思。”

    朱元璋勃然大怒,决定将李文忠一并给杀了,若不是后来马皇后跪地哀求,李文忠的脑袋早就搬家了。

    虽然李文忠的劝诫并没有止住朱元璋的屠刀,但当时的官员与将领,无疑看到了李文忠的“保全”之勇、之信、之义,对其敬佩由衷而生。

    后来李文忠虽死,但他留下的精神财产依旧存在,庇护着曹国公府。

    朱允炆看到了这股庇护的力量,也明白了历史上“自己”为何会信赖李景隆,他站在统帅的位置上,是有着军队背景的。

    只不过武勋的冒死求情与文官的落井下石比起来,显然是不够看的。

    御史们很有效率,将李增枝的罪行罗列出十六条之多,并给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总结:

    按律当斩。

    朱允炆看着刑部与内阁递送上来的文书,也有些挠头,自己的初衷只是惩戒下曹国公府,警告下其他人,莫要勾结官员,结党营私,可不成想,事情到现在俨然超出了自己的预料。

    处不处死李增枝,在朱允炆看来并不是什么大事,毕竟要死的不是李景隆。

    只不过在这个事件中,文官所表现出来的高度团结,御史的紧密配合,对话语权的操纵,让朱允炆有些不安。

    “命东厂接管调查,查探李增枝罪行是否属实。”

    朱允炆并没有被文官牵着鼻子走,而是将案件压了下去,将办案权转移到了东厂。

    在此事之外,礼部与安南使臣的交锋也告以结束。

    在朝会之上,安南使臣提出割让部分土地,以求明廷原谅冒犯之罪,并表示会将俘虏百姓送归大明。

    朱允炆并不认可这个结果,但考虑到内阁支持,加之今年朝廷开支过大,事务过多,不宜远征安南,便下旨道:“安南割地不足以偿祸乱之害,命安南偿还一千万两,以作赔偿之用。”

    安南使臣错愕不已,一千万两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安南国狭,银矿又少,哪里能拿得出如此之多银两。

    “此事臣不敢擅专,当归问主上,再回禀天朝。”

    安南使臣不甘地回道。

    朱允炆冷冷地看着使臣,道:“转知胡季犛,若他胆敢欺罔大明,朕将兵发百万,马踏安南!”寒梅惊雪的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