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慧笔学 - 历史小说 - 大宋文魁在线阅读 - 第622章 张桂山的尴尬处境

第622章 张桂山的尴尬处境

    张唐卿无奈,只能把两人让进了家门。

    “说吧,什么事。”

    曹佾苦着脸说道:“先生,我在检查钱庄的过程中,发现税案有问题。”

    “怎么了?”

    “自从天圣年间,天下赋税开始通过皇家银行上缴税银后,朝廷每年节省的火耗和押运钱省了将近三成,可学生在检查中发现,很多府州依然按照以前的标准收取赋税,他们给三司税案的表中,并未体现这部分火耗。”

    “府州截留了?”

    “是。”

    “可曾有贪墨?”

    “有,但不多。”

    “截留之税款,一般用于何处?”

    “大部分用于教育和修桥铺路,少部分用于河道,还有一些用作当地吏员的俸禄。”

    “这和以前有何不同?”

    “这……”

    “以前,所有赋税都上交了三司,地方增加火耗,无非就是府州县中无钱,而大量吏员的俸禄,几乎全由摊牌解决,如今,三司财政连年盈余,是时候向府州县倾斜一下,解决府州县资金吃紧问题,这应该是三司的职责。”

    以县为例,一县之知县、县丞、县尉、主簿、典史,为流内官,有朝廷负担起俸禄,再加上十三位公人,也就是押司等官员,属于流外官,朝廷负担他们的俸禄,根据县的大小,还有三十到四十人的杂役,朝廷也会负担他们的俸禄。

    可一县之大,指望这几十人管理?根本就管不过来,所以,县里一般还会招收一些杂役,相当于临时工。

    临时工的工资要由当地官府自行解决,以前可以靠增加火耗银子或者由地方大族捐献的方式解决,可现在朝廷解送税银已经开始用银行,不存在火耗银子和押解银子这一说了。

    府县没了其他收入怎么行?所以,很多地方依旧征收火耗银子,这是没办法的办法。

    曾公亮懵了,什么意思?给地方钱吗?

    “转移支付是个很好的方法。”

    “转移支付?”

    “就是朝廷留够了自己的,也要适当照顾一下府州的难处,给府州一定的自主权,毕竟修桥铺路都需要钱嘛,总比官府向老百姓身上摊派好的多。”

    曾公亮愣住了,转移支付是个好方法?

    从来都是朝廷向地方要钱,如今要反过来,朝廷供应地方吗?

    “你们回去想一想到底行不行,曹佾,你把贪墨的情况向张中丞说一声,你们毕竟不是御史台。”

    “学生明白。”

    曾公亮和曹佾都没想到,本来问计于张唐卿,反倒是让张唐卿给三司出了个难题。

    三司财政有结余吗?

    有,每年上千万贯的结余。

    虽然大宋这几年天灾不断,但因为有了以工代赈之法,朝廷不用无节制的增加厢军,朝廷就不用供应如此大规模的军队。再就是西北局面稳定下来,朝廷不用再在西北用兵,也节省了大量军费。

    不增加厢军,就为社会上提供了足够的劳动力,又促进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商税和农税增加明显,此消彼长之下,朝廷终于有了结余。

    这是个良性的循环。

    不管是政事堂也好,三司也罢,包括赵祯,都是过惯了穷日子的主,有了结余,还是存进皇家银行吃利息比较好,所以,他们成了守财奴,不肯向地方分配资金,更不肯大手大脚的花钱。

    “曹佾,你去做一份金融方面的研究。”

    曹佾一听,立刻来了精神,只要有问卷调查或者研究,说明张唐卿又要有新理论出来了。

    “请先生吩咐。”

    “朝廷每花一万贯钱用在修路上,会带来哪些好处,朝廷每花一万贯用在采购物品上,朝廷能带来哪些收益。”

    张唐卿一说完,曾公亮和曹佾懵逼了。

    朝廷花钱,还能带来收益?还能得到好处?

    闻所未闻啊,这不是千古奇谭吗?

    不怪曾公亮和曹佾见识浅薄,后世,基建拉动经济增长是很常见的做法。

    “举个例子,朝廷修路,不用劳役,而采取募工之法,招募一千人,花了一万贯,平均每人得到十贯钱财,他们花了十贯买布料,布料行需要交税吧?布料行交税后剩下了八贯,又向织布商行订购了八贯钱布料,织布商行要交税吧?”

    曹佾一下明白过来,“先生,你是说,在钱流动的过程中,朝廷还能收税,实际上,朝廷花了一万贯,可能还能收回几千贯税?”

    “是这个理,但中间有多少人受益?修路工得到了衣服,织布工能多买一斤肉,而朝廷并未损失多少钱财。”

    曾公亮也反应过来,一拍大腿说道:“妙,妙啊,妙到毫巅。”

    曾公亮说完,郑重的向张唐卿弯下腰,“听张相公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曾公亮又转向曹佾说道:“曹佾,你只管去研究,如果需要钱财,本官亲自去向冯相要。”

    张唐卿说道:“需要人手的话,让你庞之乾带着算学的监生帮你。”

    “对,对,算学监生是张相的学生,水平必定不一般,哈哈。”

    一回到家,王红给张唐卿拿来了一堆名刺。

    “这么多?”

    王柔笑道:“官人如今水涨船高,很多武将都来拜访,一车一车的礼物堆在门口,我都不敢看。”

    “没收吧?”

    “没有,周雯出去说我家不缺钱,人家就灰溜溜的走了。”

    张唐卿哈哈笑了起来。

    周雯还是和以前一样,泼辣的很。

    周雯和王柔王红不同,她自小家境条件不好,和父亲相依为命,性格泼辣的很,一般人很难拿捏得住周雯。

    “周雯的父亲周伦如何了?”

    张唐卿感觉自己很失败,很少关心这个便宜老丈人。

    “听周雯说,年初周大人升迁为西川路绵州知州。”

    张唐卿点了点头,只要周伦过得自在,就不要打扰他平静的生活。

    想到周伦,张唐卿又想起了张桂山。

    如今,张唐卿贵为枢密副使,张桂山的地位就尴尬了。

    子不如父,很正常。

    父不如子,也还算正常。

    但父子同年登科,同朝为官,如今儿子成了朝廷大员,而父亲只是个小小的知府,对张桂山来说,泰州知府的位子只会让他如坐针毡。

    枢密副使乃是朝廷公器,张唐卿又不能让给张桂山来当。骑驴的大宋文魁